HiFi人生 | 重启小影院

2025-05-01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缘起

《视听前线》杂志的内容包括“视”和“听”两个方面,而实际上杂志刊登的文章、图片95%以上是“听”的内容,因为杂志的作者和读者95%以上是音响、音乐发烧友和爱好者。在这个领域里,“听”不仅可以单独存在,而且实际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确实是单独存在的;而“视”却极少甚至不能独立存在,无论是看电影玩游戏还是观看体育比赛光临娱乐现场,抑或欣赏记录的生活场景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等,都同时会有声音做陪伴。

本人是痴迷影音的Hi-Fi、AV双料发烧友,家中客厅听音、观影的设备占了很大空间。几十年来听音观影的器材多次更新换代,其间不仅设备档次不断提高,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从AV的角度说,近些年来,作为视听间的客厅一直摆放着大、中、小三套影音设备,几年前这三套组合中的视频显示器材分别是索尼VPL-HW30ES1080P 投影机(加100英寸幕),三星PS59D8000FJ59英寸旗舰等离子电视机,AOCe2352Pz23英寸显示器。这三套视频设备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带3D显示功能(影音源播放设备自然也是3D的),其中投影机、电视机是快门式3D,电脑显示器是偏光式3D(有各自的眼镜)。后来这三台器材都被替换,特点也随之改变。

3D

3D的最早方式是红蓝3D,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内一些大影院上映国产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和《杂技的春天》,观众进入电影院先领一副红蓝眼镜,当时那种观影体验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惊艳”。若干年后,进入家庭的少数电视机、投影机设置了3D功能,播放一些红蓝3D影碟和硬盘内存储的红蓝3D电影时,配以红蓝眼镜,便把惊奇带入了家中。再后,3D进入高端阶段,影源不再是红蓝,一些投影机、电视机附之的3D功能,主要是快门式和偏光式两种(技术原理不赘述),佩戴的眼镜快门式需要充电,偏光式不需要电。十来年前3D曾在一定范围内有些风靡。由于每一个观看3D的人都需要戴眼镜,本人的3套设备(眼镜互不通用)就预备了几十副眼镜。3D片源(故事片和风光片居多)收集了百余部。当时央视增设了3D试验频道,但延续了两、三年后不但没能“转正”反而撤销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内容没有观赏性,访谈节目、厨房烹饪节目占了绝大部分比例。现在我的设备除了投影机还带3D功能外(升级投影机几年也没看过一次3D,眼镜应该早就没电了),后购用的OLED高端电视机已经不再附加3D功能了。为什么3D没有延续?为什么几乎所有人对3D失去了兴趣?主要原因一是观影佩戴眼镜光线变暗,长时间观看感觉乏累,二是对3D效果已有全面体验失去了神奇感。当时曾企盼裸眼3D产品(已有商家推出,例如东芝)能够大幅度降价逐步普及,但多年过去并没有这种趋势,估计以后也进入不了主流了。

4K

在影视产品的发展进化中,视频显示分辨率的提升是真正重要的,因为任何人都愿意看到更清晰的影视剧画面。720P高清1080P全高清取代了之前的普清是一次大的飞跃,4K产品的出现更是锦上添花(之后也有一些8K电视机上市,但目前概念大于实际意义,因为一是没有8K片源,二是分辨率达到一定数值后,人眼的感知越来越不敏感,8K比4K的细腻度虽然提升了4倍,但对于几十英寸的电视机这种中等画面的显示设备,观者只有在较近的观看距离内才能有确切的感知,三是8K视频于硬盘需要占用极大的空间,于光盘需要解决多层存储技术,所以本人以为能够实现真实的4K观赏已可达到高质且切实可行)。几年前本人更新的投影机(索尼VPL-VW578)、电视机(索尼KD-65A9G)都已达4K高端,但作为“小影院”的电脑显示器一直没有晋级(因为电脑主要还是用于与文件处理相关的操作),不过前不久我却有了升级显示器的想法并付诸了实施。本人有一种和很多发烧友都相同相似的特点,就是时不时地就得“折腾”,如果一切就绪了没的干了,心里就觉得空落落的(这就是发烧友不仅享受结果也享受过程——有时钓鱼比吃鱼更快乐)。更新显示器,我的需求很明确:注重分辨率,就是说要买4K的,对刷新率没有过高要求,因为我不以电竞为目的。我曾想也像电视机一样购买OLED,但大几千元的价格犹豫几天后还是没能让我下决心。就买LED吧,于是进入了对具体品牌、型号的了解和挑选。

选择

大致了解得知,市售27英寸LED显示器4K的或是2K高刷新率的,基本在千元左右或稍多,这让我生出一种感慨:多年来物价的涨幅一直不小,唯独电子产品是逆向的,约三十年前,我在京城国美某店看到的一台三星液晶显示器(记得也是27英寸的)标价13万元人民币,三十年前的13万相当于现在多少钱?至少上百万,而且那时刚能做较大尺寸的液晶显示设备,分辨率及各项指标远不能与现在的科技产品相比。这次购买前我大致查看了一些资料,最后选择的是飞利浦27E1N1820,IPS硬屏面板,4K-UHD超高清分辨率(3840×2160),亮度350尼特,对比度1000:1,刷新率60Hz,响应时间4ms(这两项指标低于主要用于电竞的显示器),带HDR400(在HDR中算中档吧),色数10.7亿,接口是2组HDMI2.1,1组DP1.4(摒弃了已经用不到的DVI和VGA),1组3.5音频输出。显示器背后虽然只有一个按键,却可以设定和调试多种技术参数(除了开关机,按键向上下左右倾斜有不同的主菜单和选项)。器材显示设备的HDR功能,在各项办公处理时显得过于明亮(此时可以选用低蓝光护眼模式或易读模式),但在观看电影大片时,HDR的高亮度高对比度配以丰富的色彩就很有立体感。显示器设置3.5音频输出的优点是,可以不再分别连接多组影音源设备,而只连接显示器就行了。

▲ 更换显示器后重启小影院

配装

对我来说,买了飞利浦27 E1N1820不仅仅只是更换了电脑显示器这么单一,而是如标题所述,又在同一个位置恢复了先前曾经有过的“小影院”,前后的区别是着重点由以前的3D变为现在的4K。我做了如下几件事:

1、将用了近8年的已经出现开机不顺畅的电脑主机也同时换下岗,购买了新主机,新机的输出接口与显示器一样也是摒弃了DVI和VGA,只有DP(3组)和HDMI,8组USB有4组是3.0;

▲ 同时更新的电脑主机

2、换下了中低端的2.1有源音箱,将用于客厅14.2声道中前置增高声道的2只杰士 RB-41II音箱和主卧用来听音乐的NAD C316BEE功放取下放于电脑桌(这两件器材安置当时有一定使用率,后来长时间用不到,以Hi-Fi功放加无源音箱替代有源小音箱虽有些大材小用,但胜过闲置不用);

3、为显示器和小音箱购买了得体适用的支架;

4、显示器的DP接口连接电脑,2组HDMI接口分别连接4K机顶盒(亿格瑞 A10二代)和4K蓝光影碟机(SONY索尼x800m2);3.5音频输出接口连接一条一分二线,再分别连接功放和耳机。

▲ 与显示器连接的4K网盒与4K蓝光影碟机

5、多数时候连接到功放的3.5转RCA音频只用于电脑,网盒和蓝光机的音频同时直接连接到功放,即音频是双路,三台设备听耳机时自然无须开功放。

▲ 用Hi-Fi功放加音箱取代原用的有源音箱

6、功放的双声道音频前级输出连接到低音炮,原想找出闲置多年的一只8寸小炮,但电脑桌旁没有适宜的空间摆放,就索性连接了本用于客厅“大影院”的双15寸超重低音箱。

效果

▲ 清晰细腻的4K影像

▲ 1米距离看大片也有临场感

4K分辨率在27寸显示器上,其像素之小肉眼完全看不到,4K影像(无论是视频还是图片)在显示器上的显示效果非常细腻养眼。杰士RB-41II音箱的中低音单元虽然只有4寸,但只要音源有宽广的频率和足够的密度,在近处聆听到的声音就有厚重感。声音接入大体积低音炮,说起来并无必要,若使用不当或有副作用,我只是以好奇心去尝试,如果开启使用,电平切勿开大,能听到或感知到即可。由显示器3.5接口输出的声音电平明显偏低,若用功放、音箱听音,电位器要开到十点以后。我比较了一下由网盒、蓝光机直接输出到功放的声音,音量比显示器的3.5输出大了许多,声音也更加绵密质感更突出。听音箱由功放控制电平可随时开到合适位置,听耳机只能调整电脑的音量,开到较大时也足够用。我又想到,如果由显示器输出的声音只用于耳机,功放则也像网盒、蓝光机一样直连电脑主机的3.5输出接口,是不是声音电平也更大些呢,实际操作后确实声音更大些,但音频信号不能同时由模拟音频和DP(或HDMI)输出,也就是说这样连接在使用时当改变了与前次不同的听音方式(由耳机到音箱或由音箱到耳机)就需要进行一次选择切换,两者各有小方面的利弊,相比之下还是不使用电脑主机的3.5输出更简捷些。使用电脑做普通处理事项,没有什么需要说的。在作为小影院功能使用时一个人观看电影(特别是4K加双声道多声道),端坐于距显示器1米以内的位置,无论是戴耳机还是听音箱,都蛮有一种临场感,听无损音乐也够Hi-Fi。室内已有更震撼的中、大家影,还弄这个小东西干嘛,多一种尝试多一种选择,这就是发烧友折腾的乐趣,何况一个人看片、听音操控更简单,小范围活动也不影响家人,玩动感游戏效果也不错。至此,这项以更换显示器为先导的重新启用小影院的操作全面完成。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