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智启·工道承新”——北大工学新质生产力主题沙龙举行
转自:科创中国
在“十五五”规划前瞻布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时值北京大学建校127周年、工学院重建20周年暨工学部成立元年,2025年5月4日,“跨界智启·工道承新”北大工学新质生产力主题沙龙举行。此次活动立足航空航天、新能源、智慧科技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发展路径,融合前沿技术解读、产业趋势分析、青年成长方法论,展开一场关于未来、技术与成长的深度对话。
新奥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工学院“工行天下”业界导师张军,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刘建设,工学院1981级院友、工学院工业理事会理事、“工行天下”业界导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飞机机体设计专业预研总师徐吉峰,工学院工业理事会理事、“工行天下”业界导师、云南白药公司数字战略科学家李少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部主任、工学院院长段慧玲,工学院党委书记宋洁,副院长杨越、陈正,党委副书记陈威、李忠奎出席活动。工学离退休教职工、院友、青年学生参加活动。活动由李忠奎主持。
段慧玲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大学工学部的成立,是学校立足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统筹北大全局发展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北大工学将重塑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学科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耦合,着力培养兼具系统思维和原创能力的战略科技人才。此次“新质生产力”主题沙龙紧扣时代脉搏,共话科技创新重塑生产要素的底层逻辑,推动实验室的“思想火花”点燃科技报国的“燎原之火”。未来,学院将持续开展“共振”“阅力”和新质生产力实践等品牌活动,构建“全球工学校友创新网络”,搭建产学研对话平台,汇聚多元智慧,奋力开创面向未来、引领时代的新工科崭新篇章。
在主题分享环节,张军以“智能时代的能源产业变革”为主题,分享了能源行业在数字化、绿色化浪潮下的转型路径。他指出,能源行业正处于从传统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数据驱动型跃迁的关键期,新奥集团依托其自主研发的智牛产业源模型,以GPT技术在企业级场景的落地应用为导向,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对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全流程进行优化,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同时他提道,在家庭能源服务层面,借助大数据分析与AI预测模型,可实现能源供需的精准匹配与动态调控,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探索出创新路径。
刘建设回顾了星河动力从创业初期敢为人先、实现民营航天“从0到1”的突破,到如今具备完整液体火箭研制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历程。他表示,星河动力始终坚持自主可控、原始创新,成功打造出一系列高性价比的运载火箭,攻克了海上发射、火箭回收等多项关键技术,显著降低发射成本,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强调,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不仅填补了我国航天产业的市场空白,更以航天技术为牵引,带动了材料、电子、机械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在航天工业中的生动注脚与实践范式。
徐吉峰围绕民用飞机结构与复合材料研发,分享了国产大飞机背后的科技创新故事。他指出,在C919等型号的研制过程中,团队通过引入人工智能设计算法,对机翼等关键结构实施精准建模与优化设计,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结构显著减重,有效提升整机性能。他强调,航空工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与产学研体系的深度协同,未来将继续加强与高校在力学、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协同攻关,推动我国航空事业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助力实现从“航空大国”迈向“航空强国”的战略跃升。
李少春以“中医药的数字化重生”为主题,展示了传统医药产业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创新成果。他介绍,云南白药运用区块链实现中药材全产业链可追溯管理,确保药品品质与安全;同时借助机器学习算法优化中药方剂配伍,大幅压缩新药研发周期,提升创新效率。他认为,数字技术的深度介入,为中医药这一千年传承的瑰宝注入了全新动能,不仅推动了中医药的标准化、现代化进程,也让传统产业焕发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新质生产力”在生命健康领域的重要体现。
在跨界对谈环节,宋洁与四位嘉宾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要素”“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对谈嘉宾一致认为,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打破行业壁垒,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与深度融合。面对现场师生提出的“青年人才如何在新质生产力领域发挥作用”等问题,嘉宾们结合自身经历,鼓励青年学子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能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以创新驱动发展,以跨界融合破局。新质生产力的内核,是“跨界”与“融合”、“传承”与“颠覆”的辩证统一。此次“跨界智启 ·工道承新”北大工学新质生产力主题沙龙不仅是一场学术与产业的深度对话,更是北大工学践行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跨界智慧的碰撞,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范式参考。未来,北大工学将持续深化产学研用融合,聚力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新工科领军人才,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持续贡献北大工学智慧与力量。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