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要盲人“睁眼”验证人脸?莫让技术成梗阻

2025-05-14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玉宝

管先生的残疾证。图源:央广网

最近有两条与新技术有关的新闻,值得琢磨。

一条是,扬州一位盲人管先生,在运营商营业厅办理手机卡时,被刷脸这道关口难住了。因为刷脸时,系统要求他“睁眼”验证,这超出了管先生的生理极限。营业厅拒绝提供其他办理渠道,最后管先生的业务办理不成功。

管先生太难了。今年6月1日即将施行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实现相同目的或者达到同等业务要求,存在其他非人脸识别技术方式的,不得将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唯一验证方式。目前已实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也明确,刷脸要取得对方单独同意,不得将刷脸作为提供服务的前提等。可以说,法律所倡导的理念是明确的。管先生带了身份证,眼疾肉眼可辨,为何一定要刷脸?

另一条是,最近有大学生将自己原创的论文发至主流论文检测系统,结果显示AI率过高。有“好事者”纷纷将《滕王阁序》《背影》《三体》等文学作品拿去检测,同样显示不合格。

两条结合起来,前一条反映的是不当使用新技术给办事人造成的困扰。后一条反映的则是一些新技术还不够完善,使用过程中带来“测不准”效应。

这是一个新技术高歌猛进的时代,值得欢呼,也启人思考。新技术本身或使用过程有不完善的地方,也可以改进。但还是要注意,在新技术推广和使用过程中,应避免两种效应。

第一种是避免“懒政效应”或“阻碍效应”。也就是说,要注意防范,某些新技术的使用,不但没有增进福祉,反而降低了福祉。

还是以上述管先生的事情为例。在没有刷脸技术的岁月里,盲人办手机卡反而是顺利的,现在有了刷脸技术,这位管先生反而办不成了。这就是新技术不当使用带来的障碍。

同样典型的是当下普遍存在人工智能客服。不少人怒称一些单位的人工智能客服是“人工智障”。相信大多有过使用体验的人会有相同的感受:靠这些人工智能客服,很难解决问题,有时他们自己就是问题,是挡在你和人工客服之间的障碍。

对这些现象再透视下去,就会令人怀疑,一些人设置这样的新技术,究竟是真的要为人民服务,还是为自己服务?是为了推广新技术、方便群众办事,还是方便自己减轻负担?当然,细思下去,就会发现这也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某些人的“官僚做派”问题。

第二种是避免盲目崇拜效应。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为新技术的强大而欢欣鼓舞。甚至,一些人几乎完全“臣服”于新技术。比如,有人写文章、作总结,全权委托AI生成式大模型;有人觉得人工智能开药方也挺好;有人甚至把汽车方向盘也放手给辅助驾驶,自己当起甩手掌柜……

对此,窃以为,不应“神化”新技术。它们本质上仍然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生产工具,是人的劳动的对象物。人类自身才是它们的天花板。恰当地使用,能助人类一臂之力,而盲目地崇拜,则难免滋生风险。

尤其对服务行业而言,还是应该用新技术来方便服务对象,而非图自己省事。否则,新技术就成了老把戏,成了偷懒、耍滑的遮羞布。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