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英伟达布局硅光技术推动多领域应用扩展
英特尔与英伟达正加速布局硅光技术,推动其在数据中心、AI及通信等领域的应用突破。英特尔凭借30余年技术积累,已实现硅光芯片的规模化商用,其800G光模块及CPO(共封装光学)技术通过集成激光器与高速调制器,显著提升数据传输能效比,带宽密度较传统方案提升40倍。英伟达则在GTC 2025大会上推出集成硅光技术的Spectrum-X与Quantum-X交换机,通过光电融合设计减少激光器数量,使AI工厂能效提升3.5倍、信号完整性增强63倍,支撑百万级GPU集群互联。双方技术均采用CMOS兼容工艺,结合磷化铟等新材料体系,突破硅基发光瓶颈,为光计算、激光雷达及消费电子等场景提供低功耗、高集成度解决方案,加速光电融合技术产业化进程。
在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硅光技术凭借其突破传统电子芯片物理极限的潜力,成为全球科技巨头竞相布局的战略高地。英特尔与英伟达作为半导体行业领军者,正通过技术革新与生态构建,推动硅光技术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通信网络等领域加速渗透。
英特尔:三十年技术沉淀,打造硅光产业化标杆
作为硅光领域最早的探索者之一,英特尔已深耕该技术超过三十年。其基于CMOS工艺的硅光平台,通过将激光器、调制器、探测器等光学器件与电路集成于单一硅基片,实现了光电融合的颠覆性创新。目前,英特尔已出货超800万个光子集成电路(PIC)及320万个集成片上激光器,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大型云服务商。
在技术演进方面,英特尔于2023年展示的OCI(光计算互联)芯片组尤为引人注目。该芯片组将硅光芯片与CPU封装,通过光纤实现双向4Tbps传输速率,兼容PCIe Gen5协议,为数据中心内部互连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此外,其1.6Tbps CPO(共封装光学)模块较传统方案带宽密度提升40倍,能效比优化30%,标志着硅光技术向高密度集成迈出关键一步。
英伟达:AI驱动光网络革命,构建百万GPU互联底座
英伟达则以AI需求为切入点,通过硅光技术重塑超大规模计算基础设施。在GTC 2025大会上,公司推出的Spectrum-X与Quantum-X硅光交换机成为焦点。这两款产品通过将光学器件直接集成至交换机,使激光器数量减少75%,能效提升3.5倍,信号完整性增强63倍,为连接数百万GPU的AI工厂提供了关键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英伟达的硅光布局并非孤立硬件创新,而是与AI数据平台深度协同。其AI数据平台结合Blackwell GPU、BlueField DPU及Spectrum-X网络,通过光电融合架构加速AI推理工作负载。例如,BlueField DPU较传统CPU方案存储性能提升60%,功耗降低50%,而Spectrum-X网络则使AI存储流量提速48%,显著缓解了AI训练中的“数据饥饿”问题。
产业协同与未来图景
双方技术路径虽各有侧重,但均指向硅光技术的核心优势:突破电信号传输的带宽-功耗瓶颈。英特尔聚焦光电共封装与芯片级互联,英伟达则强调光网络与AI计算的协同优化。随着CPO(共封装光学)技术预计于2026年规模商用,硅光模块市场规模有望从2023年的0.95亿美元激增至2029年的8.63亿美元。
当前,硅光技术正从数据中心向消费电子、自动驾驶等领域延伸。例如,硅光固态激光雷达通过芯片化集成降低成本,预计2027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60亿元;而在光计算领域,硅光子学与薄膜铌酸锂的结合,正为下一代高容量平台铺平道路。英特尔与英伟达的布局,不仅重塑了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更将加速光电融合技术成为数字经济的底层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