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亏8亿的酒店机器人独角兽:云迹科技为啥成了“烧钱无底洞”?

2025-04-29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万豪酒店走廊里,一台印着“云迹科技”字样的机器人慢悠悠地滑过去,有礼貌地给客人送去一瓶水。谁都想不到,这看起来超酷炫的高科技场面背后,藏着一家三年狂亏8亿的企业。

最近,云迹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一组数据把商用服务机器人行业的残酷真相给撕开了:2022年到2024年,公司营收加起来超过5亿,可净亏损高达8.15亿。

更吓人的是,到2024年底,它账上就只剩1.05亿现金,流动负债却有20.22亿。

这就意味着,要是未来7个月还不能成功上市,这家以前被腾讯、阿里抢着投资的“行业龙头”,说不定就过不下去了。

一、风口上的“伪刚需”:酒店机器人的商业悖论

云迹科技的故事,是从一个挺诱人的商业想法开始的:用机器人替代酒店人力,降低运营成本。

创始人支涛的团队花了十年,把产品铺进了3万家酒店,还拿下了中国酒店机器人市场12.2%的份额。

aspcms.cn

但实际情况是,这个看似很大的市场,正在暴露出三大致命问题。

1. “送水机器人”的尴尬天花板

现在云迹80%的收入都靠酒店场景,它的核心产品功能主要就是送物、清洁这些基础服务。

有个国际连锁酒店的高管跟《中国新闻周刊》说:“机器人就只能按固定路线送毛巾,客人问路它就死机,最后还得让员工来处理。

”更可笑的是,有些酒店为了搞点“科技感”,买了机器人,结果因为维护成本太高,只能闲置在仓库里。

2. 价格战下的“流血销售”

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酒店机器人的均价从2万一台直接腰斩到不到1万。

云迹虽然通过降价维持了销量,可硬件业务毛利率才38.1%,跟软件服务(HDOS系统)的70%比起来差远了。

关键是,软件服务收入占比还不到20%——这种“卖硬件养软件”的模式,跟当年乐视“赔钱卖手机换生态”的风险模式太像了。

3. 技术壁垒的幻觉破灭

招股书上说,云迹的研发投入占比从2022年的42%一下子降到了2024年的23.4%,可同期销售费用却增加了2.46%。

对比一下行业头部企业50%以上的研发占比,它的CTO林小俊离职创业,就像给云迹敲了一记警钟:当企业开始“砍研发保市场”,那所谓的科技基因还剩多少呢?

二、资本游戏的“对赌困局”:从科创板到港股的续命狂奔

云迹科技的资本之路,就像一部特别惊险的“闯关纪录片”。

  • 2022年科创板没成功:当年营收1.6亿,却亏了3.7亿,因为触及A股盈利红线,只能终止。

  • D轮融资埋了雷:腾讯、启明这些机构投资的时候签了对赌协议,要求18个月内上市,不然就得赎回18.81亿的债务。
  • 转战港股18C:盯着港交所“允许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的新规,可到2024年,它调整后的净亏损还有1.34亿。

有个投行人士透露,云迹这次IPO的估值可能会比D轮的40.8亿大幅缩水:“现在港股流动性差,投资人更看重盈利模型,而云迹的亏损收窄主要是靠裁员和研发收缩,这可不是良性的增长。”

三、行业镜鉴:服务机器人是蓝海还是“内卷地狱”?

云迹的困境能反映出整个行业的集体焦虑。

  • 场景依赖症:普渡科技盯着餐饮机器人,擎朗智能押注KTV场景,一旦目标行业不行了(像2023年餐饮业很多倒闭),企业马上就会失血。
  • 技术同质化:现在90%的商用机器人都是基于SLAM导航技术,差别主要就是外壳设计不一样。

  • 资本耐心耗尽:2023年以来,服务机器人领域融资比上一年少了67%,投资方更愿意投那些能看到盈利方向的医疗、工业机器人。

值得注意的是,云迹在招股书里说“以后要拓展医院场景”,可据调查,它2024年医疗业务收入占比还不到5%。

在手术机器人达芬奇、配送机器人赛特智能这些专业玩家扎堆的赛道,这种转型更像是一场大赌博。

结语:科技泡沫下的生存法则

回看云迹科技的发展历史,就像一场很标准的“风口叙事”:抓住酒店业数字化的大趋势→在资本加持下快速扩张→发现市场没达到预期→陷入亏损上市的泥潭。

它的创始人支涛以前说:“机器人应该像水电煤一样成为基础设施。”

可现实是,如果技术不能真正创造价值,再酷炫的产品也就是个昂贵的玩具。

就像有个匿名投资人说的:

“这个行业现在不缺PPT里说的‘万亿市场’,缺的是一台能自己赚出电费的机器人。”

对于流血上市的云迹们来说,港股的钟声到底是救命稻草,还是最后一根稻草?答案马上就要揭晓了。

(注:本文数据源自《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及云迹科技招股书)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