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华基金看好AI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达数十万亿 - 副本
鹏华基金近日发布研报称,AI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技术突破与需求爆发共振的黄金发展期。报告指出,随着AI算法、运动控制及材料科学的突破,人形机器人已实现从实验室到工业场景的跨越,在智能制造、医疗护理、家庭服务等领域展现广泛应用潜力。据测算,全球相关市场规模有望在未来十年突破数十万亿人民币,其中中国凭借完备的产业链和政策支持,或将占据30%以上份额。鹏华基金分析认为,人口结构变化与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加速机器人渗透率提升,叠加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巨头入局推动技术迭代,该领域有望成为继新能源汽车后的下一个万亿级赛道,引发资本市场持续关注。
近日,鹏华基金发布研报称,AI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技术突破与需求爆发共振的黄金发展期,全球市场规模有望在未来十年突破数十万亿人民币。这一预测基于技术迭代、产业链成熟及场景落地的多重驱动,引发资本市场广泛关注。
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
近年来,AI算法、电驱动技术、强化学习等领域的突破,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奠定基础。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其基于FSD算法实现动态环境适应,手指自由度达22个,可完成精细操作;中国厂商如宇树科技则通过自研高扭矩密度电机,将双足机器人成本降至10万元级。技术瓶颈仍存,如非结构化环境中任务失败率达15%-18%,但产业链协同创新正加速突破。
场景落地:工业先行,家庭服务未来可期
当前,人形机器人已率先渗透工业领域。优必选Walker S系列在比亚迪工厂执行质检任务,错误率低于0.1%;Agility Robotics的Digit V2在物流仓库实现分拣效率提升50%。家庭场景虽受制于成本与安全性,但特斯拉Optimus计划2026年以2万美元价格进军家用市场,未来可承担家务、陪护等任务。医疗、教育等领域亦展开探索,如医疗机器人通过FDA认证,将参与康复护理。
政策与资本:全球竞赛加速产业崛起
多国政府将人形机器人纳入战略新兴产业。中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北京、深圳提供研发税收抵免,催生电机、减速器产业集群;美国通过《芯片法案》限制高端AI芯片出口,同时以DARPA资助军用项目。资本层面,美团、宁德时代等产业资本战略投资头部企业,特斯拉以汽车现金流反哺Optimus研发,形成“技术-资本-场景”闭环。
挑战与机遇:万亿赛道需跨越多重门槛
尽管前景广阔,人形机器人仍面临成本、伦理等挑战。核心部件如谐波减速器、电机占整机成本60%-70%,国产化率不足制约降本;机器人替代人工引发的就业冲击、数据隐私等问题亦需政策引导。鹏华基金分析认为,中国凭借供应链优势与政策红利,有望在全球市场占据30%以上份额,催生下一个万亿级赛道。
结语
从工业“替代”到家庭“陪伴”,AI人形机器人正重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鹏华基金的乐观预期,不仅是对技术前景的押注,更是对全球产业变革的深刻洞察。随着量产元年开启,这一赛道或将诞生新一代科技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