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东大这玩意儿比光刻机还“吞金兽”,硬生生掰断日本20年垄断!精度?直接拉满!
咱现在天天对着手机电脑,那OLED屏色彩是真不错。但这玩意儿,有挺长一段时间,核心技术不在咱手里。
日本有家公司,叫Canon Tokki,挺厉害。造那个关键设备,“真空蒸镀机”,精度要求极高。他们能做到3微米误差,全球独一份。所以呢,从90年代开始,快20年吧,全世界想造好OLED屏的,都得找他们买。三星、LG,包括咱们国内想发展的企业,都得排队,等。
你想发展一个产业,最关键的设备得求着别人买,人家还限量供应。这种感觉,挺憋屈的。国内的面板厂想快点进步,就被这个设备卡住了喉咙。
老是这样也不是个事儿。国内就有一批人琢磨着,这技术壁垒,得想办法破了它。像合肥欣奕华、合肥莱德、中山凯旋这些公司,就开始下功夫了。
欣奕华有个带头人搞技术的,以前在国外大公司干过,懂行。2013年,他带队回国,目标明确:就干这个高端设备,打破垄断。
创业初期,条件肯定艰苦。资料少,经验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失败是家常便饭。赵明辉跟团队说的话也实在:“别人早做出来的东西,我们现在追,就得拿出点不一样的东西,做得比他们还好才行。”
前后花了6年时间,投入据说高达10亿人民币。欣奕华和伙伴们一起,把新一代的真空蒸镀机给搞出来了。
这台新机器,怎么样呢?
️精度上去了:日本那个3微米是吧?这台国产的,做到了1.5微米以内。误差小了一半。
️里面挺复杂:听说有三万多个精密零件,还有智能控制系统,激光对位啥的,确保材料蒸得均匀。
内部测试的时候,试着在特别薄的材料上操作,最后误差控制在了±0.7微米。这数据挺厉害的。关键是,这机器不光是实验室样品,直接送到国内大厂,像京东方、华星光电这些,在生产线上跑起来了,连续跑了1200多个小时没出故障。这就说明,真能用了,能批量生产了。
这国产设备一出来,局面就不一样了。
以前是被动等,现在咱自己有了,性能还更好。国内面板厂自然会优先用自己的设备。带来的好处也实实在在:
️成本降了:用了国产的,生产成本低了15%以上。
️良品率高了:产品合格的多了12%。
️国外也开始关注:东南亚、印度、中东的一些公司也开始来接触,想买中国的设备。
当然,这背后肯定不容易。赵明辉团队也遇到过资金紧张、关键零件被卡脖子的问题。听说为了解决一个材料受热变形的难题,团队熬了两个月,每天睡很少,最后是靠自研的新材料方案解决的。成功不是大风刮来的。
事情还没完。赵明辉他们还在继续搞研发,目标是下一代柔性屏设备,精度想做到0.5微米。用他的话说,“以前是追赶,现在也开始尝试开拓了。”
国家层面也很支持,给了政策,建了研究中心。后来这事儿还拍了纪录片,叫《微米之上》。赵明辉也拿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说到底,这不光是一台机器成功的事。它说明一个趋势:中国制造,不再满足于做些简单的、中低端的东西了。开始啃硬骨头,搞高端的、自主的东西了。 这条路肯定难走,但方向是对的。
就聊这么多吧。花了这么多钱和精力搞出来这台设备,你怎么看?这事儿对咱们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有想法可以评论区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