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自然堪称「史上最严」改革?结果即将公布!

2025-04-28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更多科研资讯可移步GZH【欧亚科睿学术】

近日,国自然官方传来的消息——4月29号公布初审结果!而在今年,国自然迎来一项重大变革——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行为规范》正式施行。

这场被人戏称为️ “史上最严” 的改革,并非单纯的制度修补,而是针对评审环节积弊的 “刮骨疗毒”。这次调整不仅是自2014年旧版规范发布以来的首次全面升级,更是国家对科研诚信和评审公正性的一次“亮剑”。

️为啥突然要改规矩?

过去,科研项目评审里偶尔会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

比如有人会通过 “打招呼”“走关系” 的方式,希望评审专家能给自己 “开小灶”;还有的专家会泄露评审信息,甚至存在利益输送的情况,这样的事严重破坏了科研评审的公平性。

更重要的是,这次调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的整体改革方向一致。

2025年新修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明确强调️“科研诚信”️“终身追责”,并将评审专家管理列为重点内容。

️新规到底有啥不一样?

新规对评审专家的行为约束,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更严、更细、更透明

一、回避制度:把 “人情” 关进笼子

新规第七条一口气列出 ️11 种必须回避的情形,包括近亲属关系、同一单位、五年内合作、师生关系等。例如,若评审专家与申请人在过去五年内合发过论文,就必须主动申请回避。

这一条直接针对以往 “熟人评审” 的灰色地带,从源头切断利益输送的可能性。任何试图通过 “人情网” 突破规则的行为,都将付出惨痛代价。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这简直是 “及时雨”。以前申请项目,可能还得担心别人靠关系抢走名额,现在只要把精力都放在提升研究质量上就行。2025 年国家还新增了 “临床专项” 和更多支持青年人才的政策,和新规一配合,年轻科研人员有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

aspcms.cn

二、评审纪律:从 “走形式” 到 “动真格”

新规第六条明确要求评审意见必须 ️“具体、有建设性”,严禁套话空话。专家不仅要指出项目的优缺点,还要给出改进建议 。

基金委同步推出 “评审意见质量评估系统”,通过关键词匹配和语义分析,自动筛查 “创新性不足”“可行性待验证” 等模板化表述。2025 年首批评审中,某领域专家因提交 “缺乏新意” 的模糊意见被约谈,成为新规执行的典型案例。

这一下,评审专家们的角色就变了。以前可能觉得自己是 “手握大权” 的人,现在一下子变成了 “责任重大” 的人。每次评审都要保证花足够的时间,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因为每一个评审意见都可能影响自己的职业前途。

此外,第十六条新增的 “终身追责” 条款更具震慑力。一旦发现违规,轻则取消资格,重则永不聘任,并记入全国科研诚信档案。今年通报的边中启案正是这条规定的 “活教材”,其违规行为导致其学术生涯彻底终结。

三、保密与廉洁:堵住 “跑风漏气” 的漏洞

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严令禁止评审专家泄露任何评审信息,连 “接受宴请” 这种过去可能被忽视的 “小事” 也被明确列为禁区。

例如浙江某高校的王发明因在 2023 年评审期间违规打探信息,不仅被撤销已资助项目、追回资金,还被取消 5 年申请资格。他的经历印证了新规对 “跑风漏气” 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最后,今年基金委升级了 “评审信息加密系统”,所有通讯评审意见需通过专用平台提交,专家身份信息全程脱敏。2025 年试点的 “AI 反作弊系统”,能自动识别异常登录和信息泄露风险,将保密防线从 “人防” 升级为 “技防”。

四、监督与举报:让 “潜规则” 无处藏身

第十五条鼓励专家主动举报不端行为,甚至要求抵制 “打招呼” 等公关活动。结合基金委近期开展的 “打招呼专项整治”,让评审过程真正暴露在阳光下。

基金委官网新增 “违规举报专区”,开通 24 小时举报热线,并对实名举报人给予奖励。2025 年首批通报的 15 起案件中,3 起线索来自科研人员实名举报,形成 “人人都是监督员” 的良性生态。

️新规带来哪些影响

2025 年第一批就通报了 15 起违规案件,不光违规的个人受到处罚,连 3 所高校因为管理不到位都被点名批评。

这就像给所有科研机构敲响了警钟,大家都开始加强内部管理,有的高校还专门建立了 “评审专家白名单”,提前筛查有违规风险的人。

这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新规的实施,是我国科研管理的一次大进步,它就像一场 “大扫除”,要把科研评审里的不良风气都清理干净。

当评审变得公平公正,科研人员能安心搞研究,咱们的科研实力也会越来越强。接下来,就看怎么把新规落实得更好,让它真正发挥作用,期待未来科研圈能有更多好成果!

本文来源于:小V科研和网络,仅用于学术分享!

更多科研资讯可移步GZH【欧亚科睿学术】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