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在三无的情况下,买下了这张小众专辑……

2025-05-14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半梦》:金得哲的独特之旅

今天我要带大家了解一张冷门的专辑,金得哲的《半梦》。你可能很难在网上找到这张专辑的音频资料,直到我在微博上看到好友颜小豆提起,才突然想起自己有这张CD,打算把它找出来重温一番。令人好奇的是,这张专辑的内外版差异,似乎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音乐和设计风格。

《半梦》其实有两个版本。内地的版本是磁带,由“上海音像”发行,名字叫《梦幻田园》,而香港版则是CD版本,由“雨果制作”发行,且增加了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马头琴》的演奏版。你可能会觉得,这种版本差异是个小问题,但这两个版本的封面设计差异却大得出奇。内地版本的封面偏向传统民俗风,而香港版《半梦》则是充满朦胧感、极具艺术气息,显得格外高雅。

陈哲作为这张专辑的制作人,从一开始的策划到后期的发行,都可以看到“雨果制作”印记,尤其是NewAge风格的音乐呈现。不得不提的是,香港的“雨果制作”和台湾的“风潮音乐”都是90年代华语音乐界的顶尖厂牌,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回到金得哲,这张《半梦》专辑是我在1996年时,在杭州解放路新华书店偶然发现的。那时候,CD的价格并不便宜,70元对我来说算是个不小的支出,但我居然一眼就被封面吸引了,毫不犹豫地就买下了它。更有趣的是,当时对金得哲的了解几乎为零,连专辑里的音乐是什么风格都没有任何概念。正是这张专辑,成为了我收藏CD的初始之一,可以说是内地最早一批CD收藏者中的一员。

但《半梦》并没有大范围流行,反而成了那些真正听过它的人心中珍藏的独立记忆。可以说,它的独特性与当时的主流音乐脱节,完全不同于摇滚、校园民谣或是城市民谣。因此它的风格非常小众,主要依靠少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才有了一席之地。

金得哲,作为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校园歌手,最初的作品也不难看出他属于校园民谣类型。如果他早期的作品能加入“大地唱片”的《校园民谣》系列,绝对毫不突兀。然而,这张专辑的制作,改变了他最初的民谣风格,尤其是侯牧人通过大量MIDI制作以及NewAge音乐元素的加入,让这张专辑与当时的主流音乐完全不同。这种转变也使得专辑没有像传统的歌手作品那样去推主打歌,而是有些偏向艺术化,使得它曲高和寡。

再看看这张专辑的幕后阵容,简直可以说是顶级配置。侯牧人负责了大部分的MIDI制作和伴唱设计,而吉他演奏则是由李梦南、曹钧等知名吉他手担纲,张卫宁的吉他演奏也为其中几首歌曲增色不少。甚至,专辑的和声部分也有“黑鸭子”乐队参与,萨克斯由“指南针”乐队的苑丁演奏,打击乐手刘效松更是让整张专辑的音效层次感更强,足以媲美顶级发烧唱片。

尽管金得哲的作品如此具有音乐性,网上关于他的资料却极为稀少。有人说他是出生在韩国的吉林人,但这条信息至今无法确认。实际上,金得哲在清华大学的学术背景非常强大,他在获得硕士学位后,继续深造并且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还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更让人惊讶的是,他曾因其出色的学术成就获得了美国斯隆研究奖,这一奖项至今仍被视为全球科学领域最顶尖的奖项之一。

回到《半梦》专辑的创作,这张专辑是由范波提供的词样,陈哲将其与NewAge音乐和新民歌的元素结合,最终呈现出了这张极具音乐性和氛围感的作品。整张专辑特别注重音场的深度与空间感,配合当时先进的MIDI技术,让每一首歌都显得独具韵味。而录音方面,也加入了张小安的后期人声设计,使得金得哲的嗓音显得若隐若现,宛如天籁之音。

值得一提的是,专辑中的《如果你是鹰》有着BossaNova的风格,《梦幻森林》是Jazz风格,而《Julia》则带有些许Blues元素。除了这些,金得哲的民谣作品如《给你》和《于是你在我梦中哭泣》依然保留了他早期作品的风格,充满了诗意与故事感。

至于专辑的最后一首《半梦·埙》演奏版本,它的作曲则由张蕙兰和柏忠言负责。张蕙兰,这位曾在央视活跃多年,给无数家庭带来瑜伽节目的人,早在1980年代便已进入内地,影响深远。她的电子乐队,风格恰与“雨果制作”类似,主打Ambient音乐,这种独特的风格也影响了不少音乐人。

最后,这张专辑是金得哲的第一张,也是他可能是唯一一张专辑。之后,他去了美国,学术事业飞黄腾达。至于他是否继续创作和演唱,可能永远是一个谜。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