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大厨做辣条”,《跳楼机》式网络神曲的综艺困境
近期,网络神曲《跳楼机》成为了综艺舞台的焦点,成为了争议不断的“香饽饽”。张靓颖和王以太的“吵架版”改编引发热议,使得这首歌迅速登上热搜;叶童、彭小苒等艺人在争抢演唱机会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网络神曲与综艺节目之间的结合,历来是一场充满矛盾的较量。一方面,节目组不断追求流量,一方面,观众对“镀金式改编”的态度冷淡。当张靓颖用高难度技巧演绎《跳楼机》时,部分网友调侃她像“米其林大厨做辣条”,引发了人们对两者生态碰撞的讨论。短视频平台依赖碎片化和高重复的洗脑旋律,而综艺舞台则需要更完整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性。因此,两者结合时常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神曲是否能够在综艺舞台上找到自己的艺术价值,成为了讨论的焦点。究竟网络神曲能否突破其“土味”标签,在主流综艺中实现审美升级呢?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定论。在《天赐的声音6》首期节目中,张靓颖与王以太的改编版本给《跳楼机》注入了更多戏剧性,让这首原本适合短视频平台的歌曲,呈现出了更为完整的音乐叙事。随着《乘风2025》节目的进行,《跳楼机》引发了演员们的抢歌大战,祝绪丹、叶童、彭小苒等艺人也纷纷表达对这首歌的钟爱,抢夺演唱机会。
节目中,张靓颖表示,她在观看短剧时受到启发,意识到《跳楼机》的前奏已成为短视频平台的“标配”。而王以太补充道,这首歌现在十分火爆。两人的改编紧扣短视频的逻辑,动作和情节紧密结合,展现了这首歌在短视频中的特有表现形式。尽管歌唱难度不小,张靓颖和王以太都一致强调了这首歌演绎的挑战性。乐评人也纷纷给出了高度评价,称其为“顶级难度”。
然而,尽管节目组力求展示这首歌的音乐性和演唱难度,部分观众却调侃其演绎过于精致,甚至将其比作“五星级大厨做辣条”,即高水平的演绎反而显得格格不入。虽然《跳楼机》在短视频平台上风靡一时,但其简单的旋律和歌词依然被主流乐评圈视为“快餐音乐”。
这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简单,还涉及到网络神曲所依赖的碎片化传播与综艺节目所需的完整叙事之间的冲突。短视频强调瞬间的情绪刺激,而综艺节目则需要逐步推进的情感表达。这种对比往往导致神曲在综艺舞台上显得不适应。
甚至在《乐队的夏天》的改编赛中,网络神曲也引发了类似的反响。节目组提供的网络神曲选项遭到了乐队的强烈反对,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更符合自己风格的歌曲。短视频的“洗脑旋律”与乐队追求个性化表达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综艺节目在选择网络神曲时,也面临着如何在“流量密码”和“艺术表达”之间找到平衡的难题。虽然这类歌曲带来的是即时的流量,但其背后的创作逻辑与主流舞台的艺术性需求常常不匹配。即使有些节目选择了流量热歌,如《跳楼机》,最终的效果也未必如预期般热烈,观众的反应往往更加理性。
综艺节目与网络神曲之间的摩擦和碰撞,也许会随着节目形式的不断创新而得到改善。如何在尊重原作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度改编,让作品不仅在短期内引爆话题,更在长远的艺术表达上获得成功,是目前艺人和节目组面临的最大挑战。
最终,网络神曲的成功与否,并非仅仅取决于其流量或短期热度,而是要看其能否转化为有深度、有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