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约卓别林吃饭,酒过三巡后,卓别林:能送我一瓶茅台酒吗?
随着胶片的诞生,戏剧的表现形式迎来了新的革命时代,这一文化形式借助电影荧幕得以迅速传播开来。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查理·卓别林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才华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走出了艰难的成长之路,最终成为全球知名的电影艺术大师。
卓别林的背景极为艰苦,早年的生活几乎充满了艰辛与困苦。然而,正是这种困境,磨砺了他坚韧的意志,也塑造了他成为电影界传奇人物的独特魅力。他的喜剧电影风靡一时,成为全球观众喜爱的经典之作。卓别林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他的声誉早已超越了电影界,世界各地的名流都向他表达敬意。甚至在周总理出席瑞士的国际会议时,也特别邀请他共进晚餐。
这次历史性的聚餐使得卓别林和周总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4年夏天,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的花山别墅,卓别林迎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电话。那是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邀请,周恩来总理希望能与他共进一餐。卓别林接到这个消息后,既感到惊讶又充满了喜悦。毕竟,周总理是来自一个伟大国家的领导人,而卓别林本人与政治界的交往甚少,心中多少带有一些敬畏。
卓别林对于中国并不陌生。早在1930年,梅兰芳带领京剧团赴美演出时,卓别林便与他结识。那时,卓别林41岁,而梅兰芳则是36岁。卓别林惊叹梅兰芳的艺术天赋,称他年轻而技艺精湛,两人一见如故,迅速成为了好朋友。1936年,卓别林和妻子蜜月时来到了上海,并主动联系梅兰芳。当两人见面时,卓别林笑着说:“真不公平,几年前我们见面时,头发还是黑的,今天我已经全白,而您的头发依旧乌黑。”梅兰芳听后,感叹卓别林的辛劳与付出,并关切地叮嘱他保重身体。随后,梅兰芳带着卓别林游览上海,参观了诸多历史遗迹,包括一·二八抗战的炮火遗迹。卓别林还希望能亲眼见识梅兰芳的京剧表演,但因梅兰芳档期紧张,梅兰芳带他去看了马连良的《法门寺》。卓别林本打算看个十几分钟,却意外被深深吸引,直到一个小时后才离开。马连良的演出让卓别林感动不已,这在外国人中是极为罕见的。
梅兰芳对卓别林的访华也非常高兴,并希望他有机会再来上海。可惜梅兰芳在去世前未能如愿。而那一年,周总理原本也计划与卓别林会面,但由于红军在延安会师,未能成行,成为了一大遗憾。
对中国怀有深厚感情的卓别林,收到周总理的邀请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当时,卓别林正处在一个人生的低谷期。由于拍摄电影《摩登时代》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他被美国政府视为左翼分子,甚至被列入联邦调查局的黑名单。卓别林并没有因此屈服,反而拍摄了《大独裁者》,强烈讽刺纳粹德国和希特勒,并发表了激烈的反战演讲,进一步加深了他与美国政府的矛盾,最终被迫离开了美国,定居瑞士。
1954年7月18日,卓别林和妻子乌娜精心打扮,前往瑞士的花山别墅与周总理会面。当他到达时,惊喜地发现周总理亲自带队迎接他。卓别林满怀激动地说:“这真的是周总理吗?您真是太客气了。”周总理笑着回答:“四十年前,我们就通过银幕认识了。”这番话令卓别林既惊讶又感动。
周总理不仅是政治家,还是一位戏剧爱好者。早在学生时代,他就积极参与话剧社,曾多次观看著名京剧演员盖叫天的演出。周总理对于戏剧艺术家怀有深厚的敬意,许多戏剧家与他有着良好的私交。
卓别林和周总理的交流从电影到政治,再到各自的国家经历。卓别林深受周总理讲述的长征故事和中国革命历史的触动。两人之间的对话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希望。
中午时分,周总理邀请卓别林入席。刚入座,卓别林就闻到了扑鼻而来的香味——是北京烤鸭。周总理微笑着介绍道:“这是我们国家的特产,北京烤鸭,味道非常好,您一定要尝一尝。”卓别林眉头一挑,随即打趣道:“我的‘鸭子步’是向鸭子学习的,所以平时不吃鸭子。”话音未落,他又笑着说:“不过中国的鸭子我倒是可以试试看。”说着,他品尝了烤鸭,并赞不绝口。
宴会气氛热烈,卓别林甚至在席间表演了经典的“鸭子步”,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卓别林在宴会上的表演,虽然突破了他一贯的规则,但乌娜意识到,今天的卓别林是真正感到高兴,并且对这段友谊充满了重视。
随着宴会的继续,周总理为卓别林倒上了茅台酒。卓别林喝后赞不绝口:“这酒真好,像是中国的香槟,真正的男人酒。”在酒桌上,卓别林与周总理共饮了几杯,神情逐渐微醺,甚至有些许请求:“这酒能送我一瓶吗?”不过他随即意识到这或许不合适,便赶紧道歉。周总理大笑着回应:“这有何不可。”他随即吩咐工作人员准备好送给卓别林。
宴会持续了七小时,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晚宴后,周总理还送给了卓别林一些纪念品,如茅台酒、香茶和中国传统工艺品,以表达对这位艺术大师的尊敬和感谢。卓别林深感荣幸,并写信表示感激。
这次宴会虽然结束,但周总理与卓别林的友情依然延续。卓别林的中国之行让他更加了解和喜爱中国,而他与周总理的交情也成为了历史中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