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窗口”到“桥梁” ——第十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札记 ​

2025-05-25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师生团队创作的《良渚十二律》装置,主创姜珺。

初夏的意大利威尼斯,处处洋溢着艺术气息。第十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吸引66个国家750余位建筑师参与。中国馆以中国智慧回应全球议题,受到观众喜爱,有不少网友赞叹:“出手不凡!”“中国馆如此有情感!”

作为本届中国馆的策展人,我清楚认识到,以国际性、先锋性、实验性为艺术主张的威尼斯双年展,从来都不是展示成就的舞台,而是呈现最新思考的平台。因此,中国馆通过“容·智慧”展览主题,回应“智能、自然、人工、集体”双年展总主题,以10件作品阐释中国建筑师正在真实面对、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以期提供中国方案,让世界看到中国智慧。

一个载有良渚遗址模型的大罗盘,吸引不少观众驻足。以礼乐器为灵感,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们设计了这座“会发声的考古时钟”——《良渚十二律》。罗盘上的12组声音装置,对应12组礼乐主题;12组影像装置记录下12处与良渚相关的遗址、文化机构和建筑空间周边的声音,在古今回响中揭示文明的韧性和整体性。

一条数字化又充满烟火气息的北京中轴线,在观众身边流动。沙丘研究所以点云扫描还原中轴线上的城市地标,虚拟又真实的视听感受,让观者瞬间从威尼斯穿越到老北京,创作者旨在通过这件《北京中轴线的春天》,诠释人与历史、城市、自然的情感连接。

一朵硕大又充满梦幻气息的“曼陀罗”,在户外绽放。这是MAD建筑事务所运用传统工艺创作的装置《一把油纸伞》。观众走到伞下,犹如身处微型自然剧场,变幻的光影、轻微的温差调节带来令人愉悦的空间体验。

一件巨大而晶莹的绿色藻井装置,在展厅中缓缓旋转。许多人难以想象,它竟然由建筑工地的绿色防护网编织而成。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子耕以这件《苍穹》,促使人们在仰望之中思考: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精神空间应如何构建……

这些作品背后的12位(组)跨学科参展人,除了建筑师,还有灯光师、音乐家、科学家、植物学家等,分别来自高校、学术研究机构、科技创新企业、社交媒体等。在参展作者选择上,我还特意向年轻建筑师倾斜。他们多具有全球化视野,作品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年轻的他们通过作品,阐述对传统文化根源的理解,并以此回应未来城市和建筑的转型。

“城市更新”是近些年的热点话题。众建筑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课题组合作,给出了自己的解法——“插件家”。这是一种可预装的轻质模块化空间建造体系,可以适配老旧建筑、闲置工厂等各种环境,以省时省力的方式,帮助老建筑重获新生。

社交媒体正在成为每个人充分表达意见,并展开自下而上的建筑设计、社区规划的共创平台。小红书产品设计中心与站内创作者合作的影像作品《开源城市计划》,展示了该平台用户持续记录的真实城市影像,直面城市更新中居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在这里,自上而下的规划和自下而上的共创试图达到某种平衡,推动着建筑师超越惯常工作方法的形式创新。

无论是聚焦良渚文明、北京中轴线、敦煌石窟,还是探讨立交城市、城市更新、未来城市,创作者都在表达对于人和空间关系的思考。建筑不仅是空间的营造,更是人与城市关系的纽带。因此,展览主题“容·智慧”既是一种放眼古今中外的设计原则,更是一种立足天、地、人的文化世界观。

中国传统哲学中,自然的本质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园林、建筑、城市都因此而展开。在工业文明向智能时代转型的今天,自然更应该像中国传统哲学所阐释的那样,是精神与想象力的扩展。

如果说,工业文明时代人们看到的是理性与效率,那么智能时代人们应该更多看到人性和自然。作为建筑师,我们希望重拾“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从中寻找智能时代的新答案: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未来如何发生?

建筑师的职责不只是盖房子,还要重新思考人类如何与世界共处,因此我倡导“山水城市”的创作理念;中国馆参展作者通过对社会的观察,参与甚至设置议题,因此我更愿意看到,参展作品极富当代意识的艺术表达和联合呈现,是一个不断被看见、被讨论的变革进程——让不同国家的观众读懂中国,让更多观众通过青年建筑师们的解题思路,看到其中所蕴藏的启发性意义,以及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多元可能。

今年恰逢中国馆在威尼斯建馆20周年。20年来,中国建筑师通过创新建筑理念,竞标国际项目、深耕本土建筑文化、用心解决城市建设中的新问题,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建筑领域的话语权。大家都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国建筑设计的独特营养。在比较学视野下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有助于丰富建筑话语体系,但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自信,是走向世界的前提。建筑和生活的关系,是最直接的。建筑要影响世界,却是最难的。从擦亮文化之窗,到搭建沟通之桥,中国馆的功能日益凸显。中国建筑师还应进一步思考,自己的建筑设计能为世界带来什么。我们期待有一天中国能拥有自己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设计奖,期待中国建筑更好发挥对世界、对现实的影响力。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