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点赞按钮改变世界——“十万年进化结果表明,人类永远不会厌倦被称赞”
美联社5月16日文章,原题:喜欢还是不喜欢,点赞按钮改变了世界 如果没有“点赞”按钮,互联网将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这个竖起大拇指的图标,被脸书和其他网络平台变成数字时代的“猫薄荷”(一种令猫科动物产生敏感反应的植物——编者注),令人上瘾。脸书曾把点赞符号印在巨大的标牌上,矗立在硅谷总部外,使其一度成为国际游客的打卡胜地。新书《点赞:改变世界的按钮》(如图)深入探讨了这个符号背后的故事。
2005年5月18日,美国点评网站Yelp的员工鲍勃·古德森画出一张大拇指朝上和朝下的手势图案草图,意在让用户对餐厅表达态度。不过Yelp并未采用这一符号,而是使用了“有用”“有趣”和“酷”这三种评价按钮。但古德森当年的草图后来激发了他与波士顿咨询公司亨德森研究院主席马丁·里夫斯合作,写成了这本关于点赞按钮起源的书。
就像许多创新一样,点赞按钮的诞生也非某一个人的灵感闪现。这个概念在硅谷酝酿了十多年,最终才被脸书接纳。“创新往往是群体性的,而硅谷正是这种文化的温床。”里夫斯说:“那时大家都爱聚在一起,聊各自正在做的事。后来发现,很多人都在尝试相似的东西。”Yelp、脸书等平台需要用户自发贡献内容来维持热度,同时又不希望花费大量金钱聘请内容创作者。因此,它们迫切需要一种简单的反馈机制,让用户轻松表达态度,推动内容生态的循环。
用大拇指手势表达喜恶的方式早已进入21世纪大众文化视野。在电影《角斗士》中,罗马帝国皇帝康茂德就用大拇指的方向决定战士的生死。而在上世纪50 年代,美国电视剧《欢乐时光》中的人物“方兹”也因标志性的竖大拇指动作成为家喻户晓的角色。21世纪初,一个名叫Hot or Not的网站通过让用户评价他人照片外貌,引入“喜欢”这一概念,进一步启发点赞按钮的诞生。YouTube等多个平台也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灵感和实验基础。
脸书将点赞按钮打造成全球通用的社交符号,也从中获利最多。而这一切差点没有发生——早在2007年,脸书工程师就开始开发类似按钮,但扎克伯格极力反对。他担心社交网络页面过于杂乱,而且不希望平台看起来“轻浮、不够严肃”。但其竞争平台FriendFeed没有这种顾虑,并在2007年10月推出点赞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