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汉绣π”:非遗疗愈心灵,科技焕活文化

2025-05-23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在数字化浪潮与传统技艺传承的碰撞中,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贸易学院团队推出“汉绣π”项目,以汉绣为纽带,融合非遗保护与心理健康服务,探索出一条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路径。

汉绣作为荆楚文化的代表,曾因传承方式单一面临断层危机。“汉绣π”团队通过高精度数字化扫描与VR技术,将汉绣大师的针法、配色等技艺转化为“数字基因库”,实现技艺的标准化传承与线上教学。这一模式让千年刺绣艺术突破时空限制,走进高校课堂与大众生活,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新解法。

团队成员拜访湖北工艺美术大师、汉秀传承人石玉香女士。

项目创新性地结合刺绣行为与心理健康,在智能绣架中嵌入柔性传感器,实时捕捉用户的手部动作、肌肉信号及生理数据(如心率),并通过AI算法生成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用户在沉浸式VR环境中刺绣,既能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又能通过专注创作缓解压力,实现“非遗疗愈”的双重价值。这种将文化体验与心理服务结合的模式,为现代人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心理支持。

“汉绣π”以“非遗+心理+科技”为核心,旨在构建覆盖高校、政府与个人的三级营收体系:为高校定制心理疗愈课程,为政府提供非遗保护方案,为个人推出订阅制学习产品。通过高校心理工作站、文旅体验馆、抖音直播等线上线下渠道,项目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用户从测评到创作全程参与,形成“体验-学习-疗愈”的闭环。例如,在文旅体验馆中,用户可通过VR设备“穿越”至古代刺绣工坊,在虚拟场景中完成作品,同时获得实时心理反馈。

学生给市民讲解汉绣技法。

项目的社会价值同样显著。通过数据驱动型传承,汉绣π培养了新一代非遗传承人,并提升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其构建的全民心理免疫系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普惠性心理健康服务。未来,团队计划将非遗数字基因库接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并探索元宇宙技术在非遗疗愈中的应用,推动汉绣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符号。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汉绣π”以科技赋能文化,以文化滋养心灵,正在为非遗传承与心理健康服务融合发展提供新范式。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