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能源船舶开启长江首航
在长江奔涌的碧波之上,国产新能源船舶正以科技创新为桨,划开绿色航运的新纪元。从氢燃料电池动力船的破冰首航,到纯LNG动力散货船的规模化布局,再到智能游轮的自主航行,长江流域正成为新能源船舶技术验证与产业落地的试验场。这场由技术突破驱动的变革,不仅重塑着内河航运的能源结构,更标志着中国在绿色航运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2023年10月,国内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在湖北宜昌完成首航。这艘总长49.9米、乘客定额80人的船舶,搭载着500千瓦额定输出功率的氢燃料电池系统,以20公里/小时的巡航航速,在三峡库区至葛洲坝两坝间执行交通、巡查与应急任务。其核心动力设备完全自主研发,实现了从燃料电池堆到储氢系统的全链条国产化。与传统燃油船舶相比,该船每年可替代燃油103.1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3.67吨,相当于在长江上种下近2万棵成年树木的固碳量。其能源补给依托国内首个内河码头型制氢加氢一体站——中国三峡绿电绿氢示范站,该站利用三峡电站的清洁电能电解水制氢,通过压缩、储存、加注等环节,实现240公斤/小时的氢气安全快速充装,构建起“绿电制氢—船舶用氢”的完整闭环。
在干散货运输领域,绿色转型同样加速推进。2025年5月,长江新一代130米纯LNG动力散货船“长航货运005”轮投入运营。这艘总吨约6900吨的巨轮,采用单一燃料LNG发动机与微引燃动力供气控制技术,其二氧化碳排放较同型柴油船降低约20%,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实现100%削减。通过智能机舱的视情维护系统,船舶可对主推进发动机实施状态监测与数据分析,将设备故障率降低30%以上。该船型已形成16艘的规模化订单,标志着长江干线绿色智能船舶技术进入商业化推广阶段。
技术融合正赋予船舶更多可能性。2024年5月,长江内河首艘搭载自主驾驶系统的新能源智能游轮“和悦”号在宜昌启航。这艘四层结构的油电混合动力船舶,通过“动力电池+燃油+太阳能光伏”的多元能源组合,解决了纯电动船舶的续航焦虑。其船舶安全辅助系统整合北斗导航、激光雷达与实时影像技术,将船舶过闸间距控制精度提升至厘米级,使葛洲坝船闸的通行效率提升25%。在“两坝一峡”旅游航线上,该船的自主避障与搁浅预警功能,让游客在欣赏三峡风光时,更能感受科技带来的安全保障。
从三峡库区的“氢舟”穿梭,到长江干线的LNG巨轮列队,再到智能游轮的自主航行,国产新能源船舶正以技术创新为锚,在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中锚定未来。这些“水上先锋”不仅承载着减碳降耗的环保使命,更以实践验证着中国新能源技术的可靠性与经济性,为全球内河航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