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单变成V单 这样的“碰瓷” 没有谁比 vivo X200 Ultra 更高明了
前不久vivo X200 Ultra的新品发布会引来了众多人的关注,其中一个引起热议的点是它注册的“V单”商标,发布会上对标索尼的A6700,并推出一整套仿相机配件,很多人说它在碰瓷,其实这也算是vivo的一次成功营销。当然,这个真正的意义并不在这里。当慢慢了解了这款手机的时候,就会发现,vivo不仅不是闹着玩的,而且很可能正试图改写“手机拍照”一贯以来的拍摄风格。因为X200 Ultra不仅仅是一台手机,也不仅仅是“拍得清晰”那么简单。它可以说是一台完整的移动拍摄器材。
从“微单”到“V单”,这一字之差的背后,其实隐藏着vivo对手机拍照未来的想象。这个商标一出现,人们自然就会把它与索尼相机联系起来。从这个操作中,可以看出vivo是有备而来的。它知道现在的人不再满足于手机拍摄“清晰”,而是想要手机拍照怎么“好看”、“有氛围”、“像大片”。vivo是想通过“V单”这个商标,将X200 Ultra打造成一个手机中与相机同一级别的准专业级的拍照手机。并通过“V单”这个商标,让人很容易就会联想到专业相机。可以说这种做法不只是营销层面的明智之举,更是品牌战略层面的前瞻。通过“碰瓷”达成“贴标”,通过“贴标”实现“心理暗示”。
当然,想法再好,如果产品不给力,也会沦为笑柄。vivo之所以敢把“V单”注册成商标,是因为X200 Ultra在手机拍摄硬件上的投入,也几乎可以用顶级来形容。这台手机搭载了三颗“主摄级别”的镜头,14mm超广角 + 1/1.56英寸大底传感器、35mm人文定焦 + LYT-900旗舰大底、85mm APO超级长焦 + 三星HP9 + 1/1.4英寸超大底。每一颗镜头都不是“副摄”或“打酱油”的存在,而是真正可独当一面的“主摄”,这在以往的手机是很难看到的。特别是85mm镜头,它不仅支持高倍无损变焦,还支持蔡司APO色散控制,这是很多专业镜头才有的性能。而在手机上看到,确实也是不多见的。
还有单靠镜头还不够,在手机上,真正决定成片质量的,还有芯片和算法。vivo这次引入了自研的双影像芯片组合——VS1 + V3+。VS1更偏向前端RAW数据的处理能力,而V3+则擅长后端图像算法的优化,这种双芯并行的处理架构,提升的不仅是画质,还有响应速度和能耗效率。更关键的是,vivo还为X200 Ultra引入了丰富的拍摄风格,包括蔡司自然色彩、质感人像、电影感滤镜等。这些预设不只是滤镜那么简单,而是基于算法与场景识别进行底层调优,让不懂拍摄的人也能轻松拍出效果不错的照片来。在视频拍摄上,vivo还支持全焦段的4K 60fps、10bit Log视频拍摄,这对于很多视频拍摄者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很多人争论vivo是不是想取代微单,但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因为就目前来说,手机取代相机基本不可能,vivo要做的是“重塑”——以手机为核心,重新树立拍摄的含义。
X200 Ultra就是这样一款“影像新物种”:它保留了手机的便捷,又引入了相机的表达力,服务的对象不只是摄影师,而是所有热爱影像、希望表达自我的普通人。
综上所述,当所有其他手机都在强调画质、感光、夜拍的性能是,vivo却出其不意,以一个商标碰瓷的形式地进入大众视野,不仅借力专业相机的权威感,还搭建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手机拍摄生态。从这里也可看出,手机和相机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瓦解,而vivo X200 Ultra,正站在这条边界上,敲响了下一代手机拍照的第一声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