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二号改版成功实现一箭六星,三号加速试车,未来标配航天飞机
在2025年5月17日,我国航天再次迎来了一件喜事,那就是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完成发射,这一次任务实现了“一箭六星”,也算是新版火箭下的历史成就,可以书写一笔了。
当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朱雀二号发射非常凶猛,朱雀三号可重复火箭是更加值得期待的。
有什么新状态呢?下面就先说明一下朱雀二号这一次的变化情况。
️朱雀二号改进型:成功实现一箭六星
这一款火箭相当于是进行对朱雀二号基础性版本的一次升级,并且较首飞型号进行多项升级,包括一级发动机推力提升、取消一级氧排放连接器以简化测发流程等等,所以,是一次朱雀二号上的重大版本改变。
而从这一次的升级之后的成就来看,实现了一箭六星,也说明了其成果相当不错,也算是我国民营航天的一次大成果,也为后面的朱雀三号研究,可能具有推动技术发展的模式。
当然,在基础的构造问题上,倒是大部分人不对比的话,也不知道有什么改变,看下参数就行。
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采用两级构型。
一级搭载4台天鹊12A(TQ-12A)液氧甲烷发动机并联,单台海平面推力720千牛,提供强劲推力及姿态控制能力,二级采用真空推力836千牛、具备60%节流工况与三次启动能力的天鹊15A(TQ-15A)发动机,配合云鹊(YQ-10)辅助动力系统,支持推力调节、变轨控制、末速修正、姿态调整等多项精密操作,满足高复杂度任务需求。
当然,在这一款火箭上还有一个大的变化点,那就是首次配备直径4.2米、全长8.7米的复合材料整流罩,这也是满足各种任务需求。
所以,相对来说,朱雀二号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在我国航天领域也算是标杆来了吧,虽然其发射任务来得时间稍微有点晚,但成功是第一步,后续就是扩展。
而这一次实现的一箭六星,包含了天仪29星、天仪34星、天仪35星、天仪42星、天仪45星、天仪46星共6颗卫星,这就是基本的情况。
然而,在这一次发射的过程之中,其朱雀三号总指挥的确也透露了朱雀三号的一些细节,这也是好消息。
️朱雀三号9机并联动力试车将在今年6月进行——看来要加速试车了
看到没?这一次的时间节点还是比较快了,这朱雀二号改才完成了测试,这朱雀三号就要快了,并且9机并联动力试车将在今年6月进行,这要是成功完成了试车,那下一步的推动计划也就更快了。
然而,不少人也知道,其朱雀三号其实还有重头戏,那就是进行我国的航天飞机发射,这是在年初就说明了的,这里也先给大家说明一下朱雀三号的配置问题。
朱雀三号相对朱雀二号来说,多了一个亮点,那就是属于新一代可重复使用火箭,也是国内首款不锈钢可复用液体运载火箭,箭体直径4.5米,一子级设计复用次数不少于20次,一次性使用任务的低轨运载能力可达21.3吨,航区回收任务为18.3吨。
除了这一次并联试车之外, 年初也明确说明了朱雀三号计划执行3次发射任务并完成一级回收试验。
同时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推动我国昊龙货运航天飞机的发射任务——这是未来标配航天飞机的火箭。
这航天飞机其实也就是我国小型的货运飞船,具备提供空间站灵活性的物资运输,现阶段我国主要是依赖天舟货运飞船进行输送。
但灵活性没有那么强,因为天舟是每次进行货物装运满了之后,才进行的相关性的发射,所以,这周期性非常的长。
但是有了这小型的货运飞船之后,其这问题就明显发生改变了,可以灵活性进行发射任务,一旦有任务需求的话,我国就可以开启相关性的发射任务,可以及时送上空间站,包括航天员需要一些新鲜水果等,都可以利用这些小型货运飞船进行运输。
所以,昊龙货运航天飞机去空间站的朱雀三号将进行首飞,如果朱雀三号加速进行了研究,并且完成了整体的研究,那么后续执行空间站发射任务就会进入到灵活转变过程,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当然,我国除了这一款之外, 还有一款是“轻舟一号”货运飞船和力箭二号运载火箭的搭配,也在研究之中,未来也是具备同样的实力,这也是值得期待,对于这一款,我这里也就不说明了。
只能说朱雀三号关系到我国后面航天飞机的发射,期待早点到来。
️当然除了发射航天飞机——朱雀三号还有其他功能
其作为可重复火箭,在未来的卫星发射市场,也是具有一定的优势,我国不是在建立互联网星座,其GW/G60两个星座都是在建设之中,而朱雀三号出来之后,依照自己的可重复实力,具备超速的卫星组建,必然也是我国星网建设之下的一份子,此前也的确说明了包括“GW”星座发射支持。
所以,中国的可重复火箭诞生,的确需要加速,虽然相对于国外来说,很多人其实也有“看不起”的点,很多时候也是被讽刺,那就是别人可重复火箭已经是天花板了。
这个的确也没有办法,后发展,这的确需要时间,虽然说其某些国家发展较快,但再好也是别人的,因为你没有技术支持,只能依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了,而且你没有强大的家底来支持,多炸几次,可能就彻底崩塌了,这就是差别。
所以,慢不一定是坏事,只要能够加速发展出来就行,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今年可能我国还真的有可能出现几款可重复火箭,大家都在不断突破之中,这里也只能作为一种期待吧。
反正这几年可重复方面的研究,各个团队都在力争加速,只不过大家的发展速度之下,存在一定的差异化,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基本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