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论文不是AI写的”AI率检测下,陷入自证困境的大学生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沐子
又是一年毕业季,多个社交平台上,关于毕业论文AI率“亮红灯”的讨论引发热议。有网友反映,自己毕业论文中的原创内容,在某些检测系统的判定下,被认为AI生成的比例过高。
为了降低论文降低AI率,大学生们各出奇招:有的反复修改论文,结果导致语句变得生硬;有的同学不得不删减自己花大力气写的段落;还有同学调侃,为了避免被误判,只能把论文写得“不说人话”
人工智能重塑学术生产的当下,AI检测能成为论文的“把关人”吗?技术工具与学术创造又该如何“两全”?
️无法自证的高AI率
“论文答辩通过了,AI率降到了22%!”涣涣(化名)是浙江一所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按照学校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不能超过30%。但她发现,自己论文中大段原创内容被检测系统判为AI率100%,最终全文AI率高达81%,“当时觉得天都要塌了,完全不知道怎么改。”
为了按时毕业,涣涣参考了各种攻略降低AI率,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花钱购买“论文降重”服务,把一些专业用词用大白话替换;二是“改标点符号”,在一句话本该结束的地方,把句号改成逗号,增加句子长度。“AI率是下降了,论文也面目全非了,而且只要老师细心一点,就会发现行文不符合日常习惯。”
在答辩过程中,就有老师提出,“摘要的最后五行只有一个句号,这对一名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太不应该了。”对此,涣涣显得有些委屈,“为了降低AI率,我的论文整体质量明显下降了。”
涣涣的经历并非个例。社交平台上有关“降低论文AI率”的讨论热度很高,不少大学生吐槽自己的原创内容AI率极高,甚至有商家专门做起了降低AI率的生意,“手动降AI率,全天在线,可加急”。
社交平台搜“降AI率”截图
️技术冲击下的学术规范
潮新闻记者搜索发现,截至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宣布引入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检测技术来审查学生毕业论文的AI率,以确保学术诚信。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福州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高校,都要求对毕业论文进行AIGC检测,部分高校甚至对文科和理工医科类的AI率都有明确的比例标准。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中文系教师蔡渊迪告诉记者,今年他带的几位毕业生都经历了AI率检测和论文查重,其中AI率是今年新增的标准,“我的学生目前还没有遇到AI率特别高的情况。”
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苗怀明老师看来,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引入AI率检测刻不容缓。今年4月份,苗怀明给选修课上两名学生的作业打了0分,原因是他们用AI生成答案。“我感觉这两个学生偷懒了,他们应该直接复制粘贴了AI的内容,并没有做过多修改。”苗怀明表示,这两个学生的作业一看就有AI痕迹,尤其是标题极其整齐,“我们明显感觉到高效课堂被AI‘入侵’了。”
但苗怀明也提到,如果学生在生成后的AI内容基础上进行修改,就很难发现,“这就比较隐蔽了,老师完全没办法确认这到底是AI写的还是人写的。”
就在记者发稿当天,一则“全班都用AI做作业,教授爆发了”的话题登上社交媒体热搜,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表示用AI做作业很方便,但没有了动脑能力。
“AI本身是一个强大的工具,但它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容易被用于作弊。”苗怀明坦言,现在很多学生在AI使用上,仍没有办法做到这么强的自控能力或道德高度,“作为一个文科老师,我确实没有能力准确判断AI率,很无奈,但这种时候只能借助技术。”他担忧,AI技术的滥用不仅影响学术诚信,更可能导致学生在学术能力上的退化。
事实上,面对AI入侵高校课堂这样的情况,南京大学于3月27日已经通过了《关于本科生规范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指导意见(试行)》,并正式向全校下发。
牵头起草这份指导意见的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潘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文件对AI的“可用与禁用”场景、全流程内容标识与溯源机制、权责明晰与监督等核心要点都做了明确。他们希望用这“三把尺”界定AI使用边界,希望通过AI赋能与规范并行,提升学生的学术自律,共建AI与学术共生的新生态。
不过,对于当前不同高校对AIGC率的要求存在明显差异,苗怀明也进一步呼吁教育部尽快制定统一的实施细则,明确AI在学术写作中的使用范围和界限,“尤其是在高校。”
️AI率评判技术仍不成熟
对于文章AI率检测这一情况,前互联网大厂产品经理、FuturX AI创始人周卫江认为,这是“用魔法打败魔法”——检测系统本质上是靠特征检测来判断这段话像不像AI写的。比如,AI率会根据语言是否过于规范、逻辑是不是太完美、用词是否缺乏个性等等这些依据进行评判。“很多判断其实都掺杂了AI的‘主观经验’,并不绝对客观。”
例如此前网友将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与刘慈欣《流浪地球》的片段上传至某常用论文检测系统后,结果显示,这两篇经典作品AI生成内容总体疑似度竟分别达到了62.88%和52.88%。
“这就像你让徒弟学了师父,然后再去判断师父写的像不像徒弟写的。”周卫江表示,目前的AI生成模型学习了大量既有文本数据,而AI检测系统的模型,又要反推“像AI”的文本,“那语言流畅、逻辑清晰、表达规范的经典作品,当然容易被‘误判’成AI生成的。”
周卫江坦言,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AI模型和检测模型之间其实还在一场“互相猜测”的博弈里,将其作为评价标准,有合理性但也存在局限性。
对于未来AI能带我们走得多远,周卫江说这取决于我们自己走得多深。“它在过程中协同得再好,如果你自己没有积累,产生的结果就不会有深度。”所以在他看来,与其说“能不能依赖AI”,不如说“你有没有准备好,把AI变成一个真正的思想工具”。
作为高校老师,苗怀明和蔡渊迪都认为,AI查重工具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完全依赖。“AI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抵制它,而是学会正确地使用它。”蔡渊迪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教育制度将逐渐适应AI时代的需求,而AI技术也将成为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