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铸铁常见的气孔类缺陷有哪些?
气孔是灰铸铁生产中最常见且代价高昂的缺陷之一,根据气体来源和形成机理的不同,主要分为氢气孔、氮气孔和一氧化碳气孔三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形貌特征和形成条件。
️氢气孔通常表现为铸件表面或近表面处圆形或椭圆形的孔洞,直径多在1-3mm范围内,孔内壁光滑且常附着有石墨膜。这种缺陷的形成主要源于铁液中氢含量过高(超过2-3ppm)。氢气的来源多样,包括潮湿的型砂(水分含量超过5%)、未经充分烘干的浇包和工具(水分残留>0.5%)、以及炉料表面的油脂和锈蚀(Fe(OH)₃在高温下分解产生水蒸气)。值得注意的是,高硅铸铁(Si>2.5%)虽然能减少氧含量,却会增加氢的溶解度,更易出现氢气孔。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控制型砂水分在4-5%范围内;确保所有工装设备在200-300℃下充分烘干2小时以上;对炉料进行抛丸或喷砂处理去除表面污染物;在熔炼后期加入0.1-0.2%的稀土合金(如Ce、La等)进行脱气处理。
️氮气孔的形貌特征与氢气孔有明显区别,表现为不规则形状的裂隙状孔洞,常垂直于铸件表面延伸,深度可达几个毫米,孔洞周围常出现石墨耗尽区(见图1)。这种缺陷主要发生在使用高比例废钢(>50%)炉料或含氮树脂砂造型的场合,当铁液中氮含量超过80-120ppm(薄壁件上限较高)时风险显著增加。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增碳剂(如石油焦)和粘结剂(如呋喃树脂)会引入大量氮元素。解决方案包括:控制废钢比例在30%以下;选择低氮增碳剂(N<100ppm);对于必须使用树脂砂的场合,可添加0.01-0.03%的钛或锆元素固定氮。但需警惕钛的加入可能促进氢气孔形成,因此需严格控制加入量和均匀性。
️一氧化碳气孔通常位于铸件皮下区域,尺寸较大且形状不规则,孔内常含有熔渣或MnS夹杂(见图2)。这种缺陷的形成机理是铁液中的碳与氧化物(如FeO)反应生成CO气体:FeO + C → Fe + CO↑。主要诱因包括:浇包和出铁口未清理干净导致渣滓积累;浇注温度过低(<1300℃)使反应生成的CO无法及时上浮;Mn/S比例失调(理想比例为2-3:1)促进MnS夹杂形成。预防措施包括:彻底清理浇包和出铁口,每包铁水浇注后都应进行清理;控制合适的浇注温度(1350-1420℃根据壁厚调整);优化Mn/S比例,必要时添加锰铁合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