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玩转”新农活
5月12日清晨,在郎溪县梅渚镇黎明村阳力家庭农场的稻田里,“90后”双胞胎兄弟王洋、王力正在为再生稻进行田间管理。伴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一架载满农药的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预设航线在稻田上空穿梭,细密的药雾均匀洒落在翠绿的稻苗上。
“这台无人机是我们的‘新战友’。”王洋指着新购入的植保无人机介绍,“旧无人机载药量只有25公斤,今年换了新机型,单次载药量达到100公斤,作业效率提升不少。”
“三年前谁能想到,我们俩会放弃城里工作,回来开‘飞机’打药呢?”王力说,2022年的时候,兄弟俩都在城里上班。
眼见自家家庭农场不断发展壮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母亲陈春风建议他们回乡发展。“我和你爸种了8年地,从几十亩到几百亩,终究要退下来。农业要长远发展,还得靠你们年轻人。”陈春风回忆说。
那年春节后,兄弟俩直接表示:“今年不走了。”
返乡初期兄弟俩对农业种植完全是“门外汉”。面对广袤的田野和复杂的农事活动,他们感到既陌生又迷茫。但在陈春风的悉心指导下,他们凭借自身努力,完成了从农业“小白”到行家里手的华丽转身。
第一次操作无人机喷药,王洋因控制不当,差点让无人机坠毁在水田,他告诉记者:“当时手忙脚乱,无人机晃得厉害,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最困难的不是学习技术,而是打破大家对农业的刻板印象。”王洋感慨地说,“很多人还以为农业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其实现在的农业,需要掌握各种新设备,尽快适应新角色。”
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兄弟俩各展所长。王洋考取无人机执照;王力则发挥财务专长,深入研究农业政策,为农场争取项目资金。农忙之余,他们自学农产品电商知识,开设网店,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直通渠道。
在兄弟俩的共同努力下,农场经营规模从最初的几百亩发展到如今的1400多亩,优质粮食产量稳定在1000吨以上,带动附近16户村民常年在农场就业。农场拥有30多台先进农机具,包括3台大型拖拉机、5台收割机、6台粮食烘干机、4台高速插秧机和2台无人植保机,农机总价值超过500万元。
“我们准备申请农业科技项目,打造智慧农场管理系统,让种地更智能、高效,同时思考如何融入乡村旅游元素,让更多人了解现代农业的魅力。”王洋和王力有着更远大的规划。
■ 本报记者 罗鑫 本报通讯员 余克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