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队”逐梦“星辰大海”
5月10日,我省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园在蚌埠市禹会区开园。今年1月,合肥高新区企业中科星图在北交所上市,成为北交所商业航天第一股。去年5月,名为“安徽池州江南集中区号”的运载火箭将5颗卫星送入太空……越来越多的安徽力量崛起于中国商业航天的版图之上,参与到逐梦星辰的空天产业。
️太空“基建”的安徽机遇
️商业航天能干什么?
“它能以较低成本发射卫星,解决未来城市低空无人机飞行航路规划。”5月10日,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研究员赵文波在蚌埠商业航天大会上说。不仅如此,随着卫星互联网兴起,以多卫星组链作为太空基站的新网络通信方式,正吸引着全球力量进入“太空大航海”时代。
卫星互联网,不再依赖大规模的地面基础设施建设,可为飞机、船舶提供即时通讯。在地面基站无法覆盖的沙漠、海洋等偏远地区,其作用尤为突出。
由于卫星轨道、频率资源的申报原则是“先到先得”,近年来,相关国家加快对卫星轨道、通信频率的争夺。我国陆续启动了包括鸿雁星座、千帆星座等卫星互联网计划,其中仅千帆星座计划,就计划发射共计1.4万余颗低轨宽频卫星组成庞大“星座”。
商业航天领域有研究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可能高达1.5万亿美元。预计,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突破2.5万亿元,随着前期产业布局落定、关键技术突破以及多个巨型星座计划的大规模执行,我国商业航天得以逐梦星空。
超量的卫星生产需求、低成本的火箭发射需求,促成了商业航天产业的诞生。初创阶段的商业航天企业,需要场地、资金和相关配套设施,这给了一些地方参与太空新基建的机会。
从公开信息看,我省合肥、蚌埠、池州等地已布局商业航天赛道。
合肥高新区科创产业园一期西区今年1月开工建设,产业园将作为合肥商业航天省未来产业先导区重要组成部分,助力推进卫星通信、北斗导航、遥感融合应用,打造全国示范的“中国星城”。
池州则以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为载体,按照“一体两翼三基地”的规划,即以火箭制造发射为主体,以特色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为两翼,建设火箭制造、装备制造、特色材料三大基地,打造“江南航天城”。
️搭建商业航天专业平台
5月10日,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开园,这是我省首个全新搭建的商业航天产业专业平台。
当天,蚌埠市举行首届商业航天大会,在全国约60家商业航天企业负责人见证下,蚌埠市向包括九州云箭、深蓝航天等签约企业递交了产业园厂房钥匙。
“蚌埠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制厂房,对我们非常有吸引力!”华芯拓远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在有些地方,商业航天企业只能租厂房,“由于是标准化厂房,需要企业花钱改造,这是笔不小的支出。”
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按照“1+4+N”建设,即1个商业航天科技创新中心,4个基地(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卫星制造基地、可回收商业航天飞行器总装基地、新材料生产基地),N个商业航天产业融合平台和应用场景。此外,产业园还为入园企业提供稀缺的火箭发动机试验平台;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开展深度合作,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关键技术的科研支撑服务。
从零星企业落户到科学规划、集中布局,蚌埠市对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有了明确思路。
“我们不做‘大而全’的航天城,要做‘专而精’的配套基地。”蚌埠市禹会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宏洲告诉记者,蚌埠走差异化竞争,定位于火箭发动机、可回收飞行器、卫星载荷等细分领域,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航天生产制造基地。
初代商业航天企业从资金、场地等因素考虑,往往会出现一个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分布全国各地的“车间式”布局情况,地方政府如何破题?
“最终拼的还是各个城市产业配套能力、科研支撑能力和政府服务能力。”蚌埠市工信局装备工业科科长刘长勇说,该市的商业航天产业在省内起步较早,“长三角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航天生产制造基地”的目标,正是结合了老工业城市的底蕴,务实而精准地切分了商业航天产业中的分工环节。
️“种子企业”牵引“航天链”
2015年,国家出台《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加速推进航天商业化。当年,第一颗民用商业遥感卫星“北京二号”成功发射,2015年也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这也激发了体制内专家“单飞”的创业潮。
随后,包括九州云箭的季凤来、星河动力的刘百奇、凌空天行的王毓栋等陆续创业,目前已是我国商业航天的中坚力量。
近两年,商业航天产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如北京、上海、深圳、无锡等城市,加速布局商业航天产业,蚌埠也加快了脚步。
“我们是土生土长的蚌埠商业航天企业,今年是收获的时候了!”季凤来操着一口天津话告诉记者,九州云箭的发展正得益于蚌埠市的全力支持。
2019年,在九州云箭发展关键期,蚌埠市禹会区与其达成合作,将境内大洪山一处废弃矿坑改造成火箭发动机试验场,让企业扎扎实实做了5年技术攻关。2024年,九州云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深度变推液氧甲烷发动机十公里级首次回收飞行试验。今年,九州云箭计划交付60台70吨级的火箭发动机,同时着手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的研发工作。
有了“种子企业”的牵引,蚌埠市目前已经聚集了包括深蓝航天、凌空科技、椭圆时空等链主企业。
此次蚌埠商业航天大会上,签约了华芯拓远商业航天MEMS惯性传感器项目。该企业负责人介绍,之所以选择蚌埠,是因为这里有北方微电子研究院等实力雄厚的科研单位,有MEMS传感器上下游企业,企业的落地将有助于打通商业航天与当地的MEMS产业链路。椭圆时空则与8家相关产业链的企业签下了链式协议——一家企业落户,蚌埠收获了整个产业链。
·记者手记·
在“太空大航海”时代,卫星轨道与频谱资源的全球争夺白热化,商业航天已成为大国战略必争之地。中国以鸿雁、千帆等巨型星座计划破局,而安徽的实践恰似微观注脚:从蚌埠“专而精”的配套基地,到合肥“星城”的融合应用、池州“火箭制造+材料”的全链布局,正通过差异化定位承接国家战略。以科创平台聚链、以场景落地强链、以体制创新活链,方能在低成本发射、规模化制造等核心赛道上驰骋。这既是区域产业升级的机遇,更是中国商业航天走向深空的必由之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