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老婆怀孕时脚踏3船,离婚娶堂姐又爱上苏联女间谍
提起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你首先会想到谁?是不是爱因斯坦?
在许多人的心中,爱因斯坦总是以那种不拘小节、衣着随意、头发凌乱的形象出现。大多数人认为,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生活完全沉浸在研究与探索的世界里,似乎从未有过时间去享受生活的乐趣。然而,2006年,以色列公开了爱因斯坦亲手写下的1300多封私人信件。这些信件揭示了一个不同的爱因斯坦——一个有着复杂情感世界、拥有六位情人的科学巨匠。这一发现让世人惊讶,原来这位享誉全球的科学天才,情感生活竟如此丰富多彩。
爱因斯坦的早年岁月
爱因斯坦,犹太人,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小时候,爱因斯坦在老师眼中是个迟钝、不太聪明的孩子,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反应迟缓,甚至被老师判断为将来不会有任何出色成就的“废材”。然而,命运却有着不同的安排。12岁那年,爱因斯坦收到了一本生日礼物——《欧几里得几何》。这本书点燃了他对数学的兴趣,也从此开始了他的自学之路。很快,他就自学了微积分和更为复杂的数学理论。
16岁时,爱因斯坦从高中退学,决定前往瑞士,参加苏黎世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尽管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非常出色,但由于其他科目未通过,他没有成功被录取。无奈之下,爱因斯坦在瑞士租住下来,边补习边准备再试。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房东的小女儿玛丽·温特勒。
玛丽·温特勒比爱因斯坦大两岁。初见她时,爱因斯坦正低着头,局促不安地坐在房东家里,回答着房东的询问。突然,门外传来一声:“爸爸,我回来了。”随即,一个身材纤细、容貌端庄的少女走了进来。她走进屋,温柔地自我介绍道:“你好,我是房东的小女儿玛丽。”那一刻,爱因斯坦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击中,脸颊不由自主地泛起了红晕,内心激动不已。
随着两人相识,少年爱因斯坦常常邀请玛丽一起散步,偶尔他拉起小提琴伴奏,而玛丽则弹奏钢琴,彼此之间渐渐萌生了浓厚的情感。每当假期来临,爱因斯坦不得不离开瑞士回到德国,思念成了他唯一的陪伴。于是,他开始给玛丽写信,信中充满了对她深深的思恋与爱意。可是,正当这段情感迅速升温时,爱因斯坦却在进入苏黎世大学后决定果断断绝这段关系,令玛丽心碎。
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的情感纠葛
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不久后,爱因斯坦遇到了米列娃·玛丽克,一位塞尔维亚富家女。米列娃比爱因斯坦聪明,美丽,且拥有极高的数学天赋。她是班上唯一的女生,开始时让爱因斯坦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从未想过会有女生来学习如此复杂的学科。
米列娃有着与爱因斯坦相似的思想深度,二人经常讨论学术问题。爱因斯坦渐渐被米列娃的聪慧和独立吸引,最终,他向她表达了爱意,接连不断地写情书给她。经过长时间的追求,米列娃终于答应了他的心意。二人在共同的学习和探索中,感情迅速升温。可是,年轻的爱因斯坦和米列娃为了彼此的爱情,常常逃课,导致两人的学业受到影响。爱因斯坦勉强完成毕业,而米列娃则因成绩未达标,只能重修。
然而,随着米列娃怀孕,二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照顾家庭,米列娃放弃了她的学术事业,专注于家庭生活。与此同时,爱因斯坦的事业却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他经常在家里邀请朋友讨论学术问题,米列娃则带着孩子默默地听着。每次讨论过后,爱因斯坦和米列娃会共同总结思路,讨论问题,密切合作。
爱因斯坦曾在信中写道:“我需要米列娃,她能为我解开数学上的难题。”而米列娃则在信中写道:“我们共同完成的工作将会让我的丈夫声名远扬。”
然而,尽管两人如此亲密,爱因斯坦却依然在婚外维持着与初恋玛丽的暧昧关系,甚至与堂姐爱尔莎的关系日益亲密。最终,米列娃因无法忍受爱因斯坦的风流韵事,于1914年带着孩子回到故乡,夫妻开始分居。
爱因斯坦的第三段婚姻
爱因斯坦与米列娃正式离婚后,不久,他便与爱尔莎结婚。爱尔莎不仅是爱因斯坦的表姐,还是他的堂姐。两人从小认识,小时候便有过许多交情。爱因斯坦与爱尔莎再度相遇时,爱尔莎已是一位成熟的女人,尽管已经43岁,但她依旧魅力四射。面对爱尔莎的成熟魅力,爱因斯坦最终选择了她。
然而,爱因斯坦与爱尔莎结婚后不久,他又爱上了自己的女秘书贝蒂。爱因斯坦不仅在办公室与贝蒂亲密,甚至提出让贝蒂搬到家中与他和爱尔莎一起住。虽然爱尔莎表示理解,但她提醒爱因斯坦,这样的行为会影响到他的公众形象。
爱因斯坦的晚年与情感生活
爱因斯坦与爱尔莎的婚姻持续了多年,直到1936年爱尔莎去世。此后,爱因斯坦的生活中依然有不少女性与他有着亲密关系,包括苏联间谍玛加丽达·科涅库娃。玛加丽达与爱因斯坦的关系充满传奇色彩。她的丈夫是苏联雕塑家,与爱因斯坦结识后,二人展开了长达十年的恋情。在这段关系中,爱因斯坦与玛加丽达之间的秘密情书成了两人唯一的纽带。
1945年,爱因斯坦与玛加丽达的关系被彻底揭露。两人因苏联方面的政治原因彻底断绝了联系。爱因斯坦此后与范约娜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范约娜陪伴爱因斯坦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光,直到1955年爱因斯坦因病去世。
结语
爱因斯坦的一生充满了辉煌的科学成就,也有着复杂的个人情感生活。在面对他辉煌的事业时,我们不应忽视他个人生活中的道德挑战;同样,在评价他的私生活时,也应理性看待他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