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学二代”拼爹乱象,学术答辩制度该回归了
“学二代”拼爹乱象在青少年科技竞赛中的体现
近年来,青少年科技竞赛多次遭遇“拼爹”质疑。比如2025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武汉小学生完成的喝茶抗癌类项目被指出超出小学生能力范围;上海某小学生以蒙特卡洛算法研究停车位获一等奖,也被网友质疑课题难度远超其认知水平;甚至有大学教授被曝利用研究生团队为子女参赛代工。一些培训机构还声称可向青少年参赛者提供从实验报告、查重查新到联系名师指导的一条龙服务,部分赛事被商业机构把控,某编程机构学员在特定赛项中的获奖率竟高达100%。这些现象都表明“学二代”拼爹乱象已经严重扭曲了竞赛生态,孩子的能力被虚置,家长的资源与手段成为获胜关键。
学术答辩制度回归的必要性
准确识别学生自主创新成果
识别是学生本人创新还是他人创新并不难,在评奖环节增加公开答辩环节即可。通过答辩可以询问学生是怎么设计、开展的研究活动,如何得到这一研究成果,如果不是自己自主完成,在答辩中就会露馅。例如对于博士生才能用到的研究方法,小学生如果真能答得很清楚,那表明他确实是科研苗子。这能有效判断学生是否自主完成竞赛作品,让“拼爹”成果难以蒙混过关。
维护竞赛公平公正
当前部分竞赛缺乏有效的成果审核机制,使得“拼爹”成果有机可乘。学术答辩制度是学术界通行的基本判断方式,也是查处请人代写论文学术不端的常用手段。在青少年科技竞赛中引入该制度,能从评价机制上确保竞赛的公平公正,破除一件作品打天下的现象,让竞赛真正回归到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初衷上来。
学术答辩制度回归的可行性举措
优化答辩环节设计
根据年龄组别和学科领域设计现场挑战任务,着重考察选手知识应用、动手实践、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研究项目的掌握程度和实际能力,避免单一的答辩形式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严格专家选聘与管理
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印发《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提出,主办单位应严格专家选聘,选择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况和了解青少年成长规律,在相关领域有专业影响力的专家;科学管理专家团队,遵守利益回避性原则,命题和评奖等重要环节应建立随机抽选专家机制。确保评委专家能够以公正、专业的态度对学生的答辩进行评价。
强化违规处理
对于在答辩中被发现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学生及参与运作的人员,要进行严肃处理。把中小学生参加竞赛活动存在的弄虚作假行为,计入学生的诚信档案,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对于参与运作弄虚作假的人员,要按学术不端追究相应责任。改变当前对“拼爹”问题处理通常只是撤销竞赛获奖的“零处罚”现状,遏制“拼爹”现象的前赴后继。
综上所述,学术答辩制度的回归是遏制“学二代”拼爹乱象的重要手段,通过多方面的举措完善和落实该制度,有望使青少年科技竞赛真正成为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