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氏车钩并非詹天佑发明,其本人曾刻意避嫌,其子却深受误导
无论是冒着浓烟的蒸汽机车,还是轰鸣作响的绿皮火车,每节车厢之间的紧密连接都依赖于一项19世纪的经典发明——詹氏车钩。
然而,许多人误解了詹氏车钩的发明者,普遍认为它是由中国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所创造的。实际上,詹氏车钩最早由19世纪美国铁路界的发明家詹内提出,并与詹天佑无关。尽管如此,“詹天佑发明詹氏车钩”这一误传仍从清朝晚期流传至今。记得我在学校时,还听过一位教授在爱国主义讲座中提到,詹天佑创造了这项伟大的发明,这一说法被列为近现代中国人艰难岁月中诞生的标志性发明之一。
那么,为什么这一误解流传了这么久呢?詹氏车钩为何与詹天佑的名字扯上了关系呢?这背后的一切,要从詹氏车钩的发源开始说起。
在1980年代,北方交通大学的学者吕昌,通过大量的外文资料收集,终于揭示了詹氏车钩的真实历史,使得国人对这项发明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詹氏车钩的故事要追溯到1860年,当时,美国发明家米勒发明了垂直式平面车钩。尽管这一设计尚有缺陷,却引起了另一位美国发明家詹内的关注。1868年,詹内对米勒车钩的设计进行了改良,创造出了具有自动功能的新型车钩,并申请了专利。五年后,詹内对这一自动车钩进行了进一步优化,获得了第二次专利。从此,詹内的发明被广泛应用于美国铁路,并迅速传播到全球。
回顾历史,第一台蒸汽机车诞生于1804年,随着时间的推移,火车技术经历了巨大的飞跃。到了1893年,美国统一标准要求普及詹内发明的自动车钩,而这一设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成为了它长期流行的原因。尽管如此,在现代高铁技术的面前,詹氏车钩仍然无法适应新的需求。例如,日本高铁的车厢连接使用的是柴田车钩。
詹内的创新很快取代了原有的链式车钩,大大提高了火车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与此同时,詹天佑于1905年到1909年间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主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由于他在中国铁路事业中的杰出贡献,詹天佑被誉为“铁路之父”。无论是洋人修建的铁路,还是中国自行建设的铁路,詹内的车钩都已经成为普遍使用的标准设备。
为了培养铁路工程人才,詹天佑还亲自编写了相关教材。比如,他在1915年出版了《新编华英工学字汇》,其中提到詹内发明的自动车钩。詹天佑在书中将“詹内”的名字音译为“郑内”或“郑尼”,他特意避开了使用“詹”字,以避免误导公众认为是他自己的发明。然而,尽管詹天佑的故意避嫌,但这项发明依旧被越来越多的人误认为是他的成果。
那么,这一误传究竟是如何蔓延开来的呢?很多年前,詹天佑的儿子詹文耀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父亲曾为解决车厢连接问题而绞尽脑汁。他表示,父亲在偶然中从握手的动作中得到了启发,发明了自动车钩。根据詹文耀的回忆,他自己也相信这项发明是父亲所做的。由此可见,詹天佑发明詹氏车钩的传闻,至少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经流传开了,连家人也受到了误导。
然而,也有不同的声音。例如,铁路工程师郭民原在1983年《纵横》杂志上回忆了一段往事。郭先生曾直接询问詹天佑是否发明了自动车钩,詹天佑否认了这一说法,并表示是一个中国工人发明了车钩,但工人的名字已无法考证。尽管郭民原证实了詹天佑并没有发明詹氏车钩,但他所说的“中国工人发明车钩”的说法并没有证据支持。因此,尽管这一版本的故事仍在流传,但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证实。
而有些人根据郭民原的回忆,将其演绎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故事。一种是赞扬詹天佑实事求是,拒绝将其他铁路人的发明据为己有,彰显了他崇高的道德品质。另一种则借詹天佑之口,歌颂那个将中国工人发明草图带走的英国人,称其为品德高尚的“发明家”,并借此抨击中国人虽有创意,却难以实际落实。这样的版本虽然有失偏颇,但也反映了一种文化情感。
追溯这段历史,我们很难找出谣言的源头。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和发明记录,詹氏车钩显然并非中国人的发明,也与詹天佑无关。然而,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面临列强的压迫,詹天佑作为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修建了中国自主设计的铁路,令中国站直了腰杆,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因此,将詹天佑与詹氏车钩相联系,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理所当然。
或许,这一谣言最初只是源于对詹天佑的崇敬和对中国人创造力的信心。它深深扎根在那个困境重重的时代背景下,成为了人们期望中国能在现代社会中崭露头角的一种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