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新潮头立 冀电先锋破浪行
传承五四薪火,青年当立时代潮头
在冀北电网一线
一群️青年先锋正以创新为刃
破题电网发展、能源转型新征程
创新不是口号,而是躬身实干的担当
他们的故事,是青春与时代的交响
也是“绿色希冀 点靓万家”的能量
▲国网唐山供电公司二次检修中心青年员工陈雷雨与同事修复故障电源插件(桂宝利摄)
“传统蓄电池更换要七到八个人干5个多小时,太麻烦了,还存在安全隐患。”老师傅的抱怨让陈雷雨暗下决心。这位国网唐山供电公司的青年技术骨干和团队成员,开启了️新型智能蓄电池组不停电检修装置的研发征程。
面对毫无参考案例的困境,攻关小组️从零搭建电路系统。巴掌大的电路板需要焊接1200个焊点,300个精密元器件如同微雕艺术品般排列。焊接完成的电路板加载程序代码后需进行反复上机调试,调试过程中常出现运行失败,严重时因短路导致电路板烧毁,需重新焊接。团队通过数十次参数优化及上百次运行测试持续改进设计,仅因烧毁报废的电路板就超过20块。
考验接踵而至,在实操阶段,因为蓄电池接线柱存在2毫米缝隙且仅露出部分圆柱,常规鳄鱼夹频频脱落。陈雷雨和团队成员设计了六种线钳方案,通过反复对比和改进,️耗时1个月研发出蟹钳式锁扣线钳,像螃蟹钳子般牢牢咬合不同型号接线极柱,破解了难题。
2024年2月,️第三代装置在110千伏孤树变电站首次应用。融合防极性反接声光报警、自动闭锁、双重隔离等安全防护功能,独创的智能化一键顺控模式让检修时间锐减至15分钟,检修人员减至两人,每年节约人工成本15万余元。
“装置上每一个部件,都倾注了小组成员的心血和汗水。”陈雷雨感慨地说:“得益于公司创新的浓厚氛围和培育机制,我从无数次失败中汲取经验、持续创新,不仅实现了提质增效目标,也让我向梦想一步步靠近。”
▲赵丽萍在创新工作室向三名青年徒弟讲解自动化终端联调技术(祁晓霞摄)
2024年初秋,国网张家口供电公司服务指挥中心的灯光彻夜未熄。国网首席专家赵丽萍带领三名“95后”青年技术骨干,接下一项艰巨任务——️研发全国首台配电自动化全自动联调实验仪。传统终端联调传动工作需多方协作,耗时费力,而全自动设备的诞生将大幅提升效率。
“三个月完成时间太紧了,按照传统方法,光是开发到测试就需要半年。”吉盈东盯着方案眉头紧锁。此时,团队最年轻的李蕊睿提议:“那就打破传统!赵姐提到过航插式辅助设计,我们不妨试试。”面对质疑,这群年轻人选择️迎难而上。
攻关伊始,挫折接踵而至。李蕊睿的调试方案反复修改,吉盈东的硬件测试屡屡失败,常潇续发现试验仪无法触发终端重合闸……连续一个月的僵局让团队陷入低迷。赵丽萍未直接插手,而是默默分享资料,鼓励团队自主突破。
几个年轻人拿出考研的劲儿,翻阅了全部资料,每个人都有了新的思路,几个人开始连夜调整方案——李蕊睿灵光一闪改用触发量翻转信号,吉盈东尝试用试验仪连接开关,他们仅用三天便完成了新设计:原来的方案全靠倒计时推进,现在加了专门的硬件接口,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全靠控制设备给试验仪传数据了。
2025年春节前,️集成航插式接线终获成功,将接线时间从20分钟缩至2分钟。3月5日,团队在经开区供电中心实地测试。吉盈东迅速完成了接线,与预期时间一致。随着常潇续按下启动键,开关自动分合闸,随着最后一声响亮的“咔”,开关利落断开,全自动终端加量试验成功,数据精准无误。整个过程仅用时2分21秒。
“太快了、太准了!️全️自动试验仪将时间缩短了80%,未来推广后,再不用为调试发愁了。”现场人员激动不已。赵丽萍望着这群年轻人,笑容欣慰。而他们仍在热烈讨论,那一刻,青春的身影与创新的火花交织,仿佛有一束光,照亮前路。
▲国网秦皇岛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青年员工左加伟在调试带电作业用手持电动棘轮断引工具(徐冬辉摄)
“以前,单电源变电站开展上级电源检修时,会影响用户正常用电,哪怕派出中压移动电源车‘救场’,也会在接入、退出的关键环节出现短时供电中断。”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国网秦皇岛供电公司“90后”创新达人左加伟决定向困难亮剑。
左加伟与其创新工作室团队开始了“头脑风暴”:能不能让3台中压移动电源车“手拉手”,再通过在变电站10千伏母线上做二次并网作业实现全程“停电零感知”,这比在架空线路上开展移动电源车二次并网难得多。他们加班加点钻研,发现此项作业除了对带电作业班人员专业技能要求高,还得摸清变电站接线形式、所带负荷性质、分布式电源接入规模以及上级电源检修范围等因素。更难的是,这项技术在冀北电网属于️“开荒式”创新,跨专业多、操作步骤多,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枪弹匹马难成事,群策群力才是王道!”左加伟牵头组织配网、运检、调度等多专业协同合作,经过多轮现场勘查与深入研讨,️创新采取了全息流程映射与协同优化法,犹如给复杂的并网操作量身定制了一份“作战地图”,每个环节都清晰标注、环环相扣。
在方案制定阶段,左加伟带领团队加班加点,精心编制董庄变电站发电车10千伏母线二次并网流程倒闸操作图,️在细节问题上反复推敲,确保发电作业万无一失。历经1个月的不懈努力,他们️成功完成国网冀北电力首次中压移动电源车并机规模最大、操作步骤最多、参与专业最多的发电作业,实现中压发电车供电和电网供电的“无缝衔接”,让用户全程“零感知”,有力保障了地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国网承德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青年员工陈璐进行“服务质效再提升”主题分享(盖巧琳摄)
“将用户的事当自己的事,站在用户角度想问题。”这是国网承德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班班长陈璐始终坚守的理念。工作12年,她从一线窗口岗位成长为服务指挥骨干,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和敏锐的用户洞察,推动供电服务不断升级。
2025年费控系统上线后,欠费复电效率成为痛点。陈璐️创新提出“费控用户集约管控”模式,优化停复电流程,通过派单至台区经理并主动上门服务,大幅缩短复电时间。她还带领团队开发“短信精准通知系统”,故障发生后自动定位受影响用户,及时分析故障原因,并跟踪修复进展。截至目前,该系统累计发送通知超1800次,覆盖近380万户,让客户不再被动等待。
在工作中陈璐敏锐地发现,传统故障抢修需用户报修后层层派单,抢修效率受限。她便️牵头研发“主动抢修系统”,依托用电信息采集数据,直接向属地抢修队派单,实现“未报修先处置”。系统应用以来,累计处理工单11.6万件,故障停电感知时长从35分钟缩短至1分钟内。一次丰宁县台区故障中,抢修人员在客户来电前便完成修复,村民连连称赞:“你们服务真快!”
针对频繁掉电隐患,陈璐又️推出“用户侧掉电预警功能”,精准研判单户异常并主动预警,在承德供电各供服分中心和基层所站推广应用后,为基层主动分析研判和主动服务客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
“服务要走在需求之前。”陈璐用技术创新️将客户“痛点”转化为服务“亮点”,让供电服务更高效、更暖心。
▲国网廊坊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四位青年员工进行方案研讨(王少坤摄)
4月21日凌晨两点,在国网廊坊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键盘敲击声与荧光屏的微光交织在一起,求实创新小组的董伟男、黄世楼、李国文、郭广致——四位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正️用代码为传统工单录音质检按下“加速键”。每月超百条工单核查,在传统模式下,人工听取录音耗时耗力,核查一通用户电话平均至少需要15分钟。这支“求实创新小组”锚定人工智能技术,向效率瓶颈发起“冲锋”。
面对挑战他们没有退缩,转机藏在国家电网发布的“光明电力大模型”中。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双引擎驱动”架构,即让自动化程序当“机械臂”执行流程,光明大模型作“智慧脑”解析语义。为了让自主研发的程序与千亿级大模型无缝对接,他们搭建测试环境,逐字打磨提示词,反复试验如何精准引导大模型理解用户诉求,连续一周调试到凌晨,终于实现两大系统的“神经接驳”。
2024年12月底,️首个以光明电力大模型为核心的工单智能核查场景在廊坊供电服务指挥中心正式上线,成功实现了批量录音24小时“拟人化”核查,核查耗时从平均每条录音 15分钟骤降至2分钟,准确率跃升至95%。曾经繁琐的录音核查工作被大模型分析所取代,关键信息一目了然,一线人员的工作负担极大减轻。
创新之火,生生不息
冀北青年的足迹跨越山海
用智慧点亮万家灯火
有深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