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深度:从技术本征看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趋势
1. 固态电池的产业逻辑:锂电池发展因锂枝晶问题出现路径分化,液态锂离子电池率先实现商业化,而固态锂电池历经多年研究,在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突破后,初步具备产业化基础。液态电池在追求高能量密度时,面临热安全和锂枝晶难题,电解液和隔膜的热安全短板以及对锂枝晶的低抑制能力限制了其发展。固态电池则在抑制热失控、抵御锂枝晶生长方面具有理论优势,是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能的理想体系,不过目前仍面临一些问题待解决。
2. 全固态电池面临的问题:全固态电池依固态电解质类型分为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大路线。聚合物和氧化物路线应用较早,硫化物路线潜力大但尚在研发。界面问题影响电池性能和量产制造,如导致界面电阻高、循环性能差等。成本方面,固态电解质成本较高,制造工艺不成熟、良率低也增加了成本,预计远期全固态电芯成本为0.69元/Wh。
3. 半固态电池的特性:半固态电池是全固态技术成熟前的尝试,通过降低电解液含量、引入固态电解质改善安全性,但本质仍属液态锂离子电池体系。在安全性能上,液态电池技术进步明显,半固态电池优势不突出;在经济性、性能和制造方面,半固态电池用高成本和牺牲部分倍率性能换取一定安全性提升,相比液态电池未占明显优势。
4. **固态电池产业进程**: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各有不同,中美企业多先布局半固态再向全固态过渡,日韩企业则直接研发全固态。半固态电池已进入量产,但装车不及预期;全固态电池部分企业进入A样阶段,预计2030年后量产 。固态电池产能规划超565.7GWh,已建成约28.3GWh,主要来自中国半固态电池企业。
5. 固态电池对产业链的影响:固态电池技术将使电池材料体系发生变化,对高镍三元正极、硅碳负极等材料有增量需求,电解液和隔膜用量减少。同时,会带动上游原材料需求,如锆、镧、钛等金属。
固态电池虽前景广阔,但也面临诸多风险,如全固态电池界面问题技术突破不及预期、半固态电池优势难以验证、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这些因素将影响其产业发展速度和市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