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努力发声,信息茧房就会不攻自破
在当今的时代,新技术的到来常常让人既兴奋又困惑。它们的出现不单是对于我们生活的变革,也考验着个体和社会的适应与包容能力。技术发展有如潮水,推动着社会的每一个层面从传统中跳跃,但同时也让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自古以来,我们都在不断迎接新技术的浪潮。它们不曾停歇,也从未待人温柔。在这片如梦似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也许只能像那些迎风而行的船只一样,凭着偶尔的清风,努力保持航向。而《红楼梦》便是那一艘永不褪色的古船。它在中国文学中矗立如塔,是无数学者、作家和历史研究者觊觎的瑰宝。然而,它曾经被束缚在象牙塔里,只供学者和专家津津乐道。普罗大众对于这部浩瀚巨著知之甚少,它未曾触及到生活的角落,未曾走进普通人的心中。
然而,事情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从电视到广播,再到网络,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大众化的平台上分享这部作品的解读。周思源、刘心武和周岭等学者和作家,早已走出象牙塔,走向了更广阔的受众。今天的红楼梦,不再仅仅是学术圈的独享,而是普罗大众也能触及的珍宝。
尽管如此,它依然是个令人畏惧的存在。其间涉及的诗词、历史、人物、庞大的场景构建和错综复杂的文化背景,使得讲解这部巨著的难度,不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要理解它,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文学的素养,更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刻把握。
然而,令我们吃惊的事发生在2024年,一位名叫米三汉的知识博主,在抖音平台上推出了《450分钟深度解读红楼梦》的系列节目。在短短几个月内,这一节目便获得了3亿次播放量,甚至超过了许多传统学者和作家的普及率。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力量?一部涉及古典文学与历史的沉重作品,如何在短视频平台上获得如此巨大的流量?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有学者指出,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了学术传播的新“田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陆晔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尽管她曾遇到过一些同行对短视频平台持有偏见,认为其内容肤浅、无深度,但她却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她指出,短视频给那些过去无法发声的人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让更多元的声音得以浮现,社会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即使我们不从学术角度考虑,短视频平台也已经成为了研究舆论、商业、社会,甚至政治等领域的必要工具。
然而,短视频平台的普及同样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最引人关注的便是“信息茧房”问题。信息茧房这一概念早在2006年由一位美国学者提出,且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热烈讨论。信息茧房指的是人们由于选择性的信息接收,导致自我封闭,无法接触到外部世界的多元化声音。在2024年4月,由三联书店主办的第七届“新知大会”中,中国人民大学的副教授董晨宇指出,这个概念在学术界已经不再被频繁使用。他认为,信息茧房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并非互联网和算法所造成的结果。我们不应将信息茧房的成因简单归咎于算法,而是要从更广阔的社会视角去分析。
算法的出现,实际上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一部分。互联网初期,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量爆发,信息的传播开始呈现出不小的变化。随后,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相继出现,信息量以几何级数增长。而如今,算法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不仅影响着内容推荐,也在电商、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陆晔教授所言,算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生产要素”。
值得注意的是,算法并非一种新兴的“黑盒子”。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每一项技术,其背后都少不了算法的身影。比如,你早上点了一份早餐,背后是骑手运力分配的算法;午休时,你打开视频网站观看视频,推荐算法便开始为你提供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这些算法的普及,使得生活更为高效,同时也推动了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算法所带来的惊人力量,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抖音平台上所推广的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借助算法推荐,销量已突破300万册。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网络时代的推动下,也取得了突破性销量。这些都是算法为文学与文化推广所做出的贡献。
再者,算法的力量不止于此。它还帮助那些处在边远地区的农民、渔民,通过直播平台将自己的产品推向更广泛的市场,带动了经济的增长。而那些失散多年的亲人,通过短视频平台所提供的线索,重新找回了失落的家人。这一切,都离不开算法的帮助。因此,我们不应将信息茧房的成因简单归咎于算法,否定技术进步只会让我们落后。
如果我们愿意认清,信息茧房并非单纯由算法造成,那么平台是否有意制造信息茧房呢?有观点认为,平台如果制造信息茧房,能够使用户更长时间停留在平台,从而获取更多的流量和收益。然而,这种看法并不成立。相反,信息的多元化才是平台收益的源泉。董晨宇的研究表明,用户的搜索多元化并不会因为信息茧房的存在而受到影响。实际上,平台与用户之间,更多的是思维层面的互动。
“思维茧房”的根源并非来自外界的算法,而是来自个体自我设限的思维方式。每个人对于信息的态度、成长的环境、教育背景,甚至人格特征,都会影响他如何接触和接纳外部的信息。如果一个人本能地拒绝多样化的信息来源,那么他便容易在自我设置的信息茧房中越走越远。
社会对于信息茧房的破除,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每一个个体的努力,都是这一进程中的一部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积极寻求多元的信息来源,平台也会更加透明和自律,社会的信息结构就会更加开放和丰富。破除信息茧房,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而非单一技术或者平台可以完成的任务。
在这场技术变革的浪潮中,社会的进步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我们必须迎接新技术的挑战,包容其带来的争议,并在其中不断学习与适应。就像陆晔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应该在这场信息时代的洪流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信息茧房才会被击破,社会的进步才会得以推进。愿每个人都能在这时代的风浪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