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智搜抓取用户信息遭吐槽,负责人回应
如今AI已经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当你想了解某事的来龙去脉,AI搜索并迅速总结成为大家越来越喜欢的功能。但当个人发布的内容被AI精确搜索、分析的时候,也不免让很多人感到不适甚至恐惧。
️微博智搜抓取用户信息遭吐槽,负责人回应
近期,有微博网友发现,如果网名比较特殊、小众的情况下,通过微博搜索网名,微博智搜功能会精准锁定相关用户,并对用户所发布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甚至分析该用户的微博画像特点。
开屏新闻记者在微博搜索到用户的相关讨论中,有用户表示,即使是设置了微博防搜的用户名,仍然可能会被搜索分析。在该名网友的截图中可以看出,微博智搜根据用户过往的微博内容,分析出这名用户“内容涉及游戏、日常生活、情感发泄等。还有一些关于学校压力、饮食、梦境等个人琐事。”
也有网友称,即使设置了仅半年可见,或者好友可见的博文,也会被微博智搜搜索总结。这让网友质疑“仅半年可见”等功能的隐私保护效果。
对于这个问题,红星新闻对微博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采访。负责人表示,微博智搜功能默认会抓取用户近一个月公开微博内容进行整理分析,非公开内容不会使用,不存在侵权的情况。
微博智搜官方账号置顶声明称,其功能仅抓取公开内容,非公开信息不会被分析。后续会根据用户的意见和反馈,及时调整产品策略,保障用户权益,提升产品体验。并提供智搜意见反馈入口,收集用户意见反馈。
此前,微博智搜官方账号也发表博文表示,该产品在开发之初就将用户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列为首要原则。微博智搜所收集和分析的数据一直局限于用户公开可见及公开发布的内容。
微博智搜还表示,以下非完全公开内容从未被纳入智搜分析范围:①设置为“仅自己可见/好友圈/粉丝可见”的微博内容;②微博也不会通过智搜功能收集、存储或分析用户的非公开信息。
️律师解析微博信息抓取法律边界
对于这一现象,上海锦天城(昆明)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玥如告诉记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自然人的隐私包括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信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对于自然人自行公开的或者其他已经合法公开且自然人未明确拒绝、不侵害其重大利益的信息可以合理处理。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微博用户自行发布的面向全体用户的微博内容,任何人均可通过正常途径查询知悉,因此,若微博智搜的抓取、公开范围为前述内容,该行为不能认定为侵犯用户的隐私;微博用户对可见时间、可见群体进行了限制性设置的内容属于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若微博智搜未经用户明确同意抓取并公开其设置了可见范围的微博内容,前述相关行为涉嫌侵犯用户的隐私。
此外,李玥如建议,平台方应当自查自纠,主动遵循合法合理的原则;用户也应当提高维权意识,侵权行为发生时及时取证,加强自我保护;此外,监管部门在加大监管及惩处力度外,司法实践中应进一步明晰相关认定标准,为平台及用户提供相关引导。
️公开信息被分析,有人理解,有人反感
除了非公开博文涉及了隐私问题,很多网友对自己的公开博文内容被总结分析也发表了不同观点。
在微博智搜官方账号的评论区里,很多网友也对抓取用户公开数据感到不安,有网友评论“智搜一定要精准到个人吗,这实在有点毛骨悚然了”“谁允许你公开还做总结的”,也有网友提议粉丝数低于50w的微博用户就不要公开总结分析内容,毕竟很多人是把微博当日记本用。
为了不让自己的公开微博内容被总结,很多网友开始自发研究一些防搜方法,比如,在微博发表相关声明,表示不授权和许可智搜抓取个人信息进行人工智能的相关处理,但这一声明可以防止微博智搜抓取数据的有效性还有待验证。
对于公开信息应不应该被AI抓取,也有用户有不同看法,微博用户“小箔”(化名)在微博拥有500名粉丝,她告诉记者,自己在微博发布的内容于她而言,本身就默认所有人可以观看,日常也是对于微博热门话题的转发评论,同时,自己关注的人和关注自己的人现实也并不认识,数据抓取对自己影响不大,价值也不高。
原创内容创作者对AI抓取的担忧更为强烈。微博用户“小巴”(化名)就提出,“这个可能会影响很多绘画类、摄影类的博主在微博发布原创作品,虽然目前智搜的功能还只是抓取分析文字,但以后如果AI升级到可以识图,那这些作者的原创作品会不会有被抓取成为‘喂AI’的素材?”
4月24日,微博认证为微博员工的微博博主@鱼姜表示,之前没有关注到微博网友更在意的是对于自己账号的“凝视”产生的不适。并表示“产品机制已经改了,实在是不好意思。”
目前,记者分别用智搜搜索了粉丝数在20+、300+、4000+的博主ID,和粉丝数上万的博主,发现目前粉丝数在几百名以下的微博用户,已经搜不到与用户相关的个人博文分析,而粉丝数上千的博主则可能会搜索出相对完整的用户分析介绍。
技术与隐私的博弈仍在继续。平台需在创新与合规间找到平衡,用户亦需警惕“公开即默许”的潜在风险。这场争议或将推动AI伦理标准的进一步完善。
开屏新闻记者 龚楚童 文/视频
一审 颜媛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副总编辑 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