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性蛋白尿常见病
2025-05-01
肾小管性蛋白尿常见病可能由药物损伤、重金属中毒、遗传性疾病、间质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停用肾毒性药物、重金属螯合剂治疗、基因治疗、免疫抑制剂应用、化疗等方式干预。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造影剂等肾毒性药物长期使用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低分子量蛋白漏出。临床表现为尿β2微球蛋白升高,需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监测肾功能。
铅、汞等重金属蓄积时选择性损害近端肾小管,尿中可见α1微球蛋白及视黄醇结合蛋白增多。确诊后需使用二巯丙醇、依地酸钙钠等螯合剂驱除重金属,并脱离暴露环境。
Dent病、Fanconi综合征等遗传缺陷可造成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典型表现为全氨基酸尿伴低分子蛋白尿。基因检测确诊后需对症补充碳酸氢钠、枸橼酸钾等纠正电解质紊乱。
自身免疫或感染因素引发的肾间质炎症常累及肾小管,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显著增高。需使用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控制活动性病变,伴发尿路感染时需联合抗生素治疗。
肿瘤细胞产生的轻链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形成本周蛋白尿。患者多伴有骨痛、贫血,需采用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等化疗药物控制原发病。
日常需限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在0.8g/kg以下,优先选择鱼类、蛋清等优质蛋白;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定期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指标。出现水肿或肌酐升高时需及时肾内科就诊,必要时行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