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的并发症
2025-04-29
分泌性中耳炎并发症包括鼓膜穿孔、听力下降、胆脂瘤形成、中耳粘连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这种疾病通常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腺样体肥大或气压损伤等原因引起。
长期积液导致的鼓室压力增高,可能引发鼓膜局部缺血坏死。患者会感到突发耳痛减轻并伴有耳道溢液,需避免耳道进水以防止感染。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可以修复穿孔,术后需要定期通过耳内镜复查。
积液阻碍声波传导会导致传导性耳聋,儿童可能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纯音测听显示低频区听力损失,声导抗检查呈B型曲线。咽鼓管吹张联合鼓膜穿刺可改善听力,重度者需佩戴助听器干预。
长期负压使鼓膜内陷形成囊袋,上皮角化物堆积形成继发性胆脂瘤。CT显示中耳腔软组织影伴骨质破坏,需要进行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术后需长期随访防止复发。
纤维蛋白渗出导致听骨链固定,表现为进行性听力减退。显微镜下可见鼓膜与鼓岬粘连,鼓室探查术松解粘连组织,术后需早期进行咽鼓管功能训练。
继发细菌感染后转为慢性炎症,鼓膜持续流脓伴肉芽增生。需行脓液培养针对性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顽固病例需结合乳突切除术控制感染。
患者日常需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加重咽鼓管损伤。游泳时佩戴耳塞防护,感冒期间可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饮食增加维生素A、C摄入促进黏膜修复,适量有氧运动如游泳、慢跑增强上呼吸道抵抗力。出现耳闷胀感持续超过两周或突发眩晕需及时耳鼻喉科就诊,儿童患者建议每三个月复查声导抗监测中耳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