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害虫或威胁中国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下的新挑战
在传统认知中,农业减产往往与干旱、洪涝等气候灾害直接相关。然而,在一些看似没有明显气象灾害的年份里,农作物产量依然可能下降,这种现象一直困扰着学术界。
北京大学联合德国莱布尼兹协会下的农业景观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近日在《自然·食品》期刊上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厄尔尼诺影响下,东南亚的迁飞性害虫会大量繁殖,并跨境迁移至中国,导致我国南方地区的水稻病虫害加剧,对我国的水稻产量产生潜在影响。这意味着大尺度的气候波动通过跨境联动机制影响我国粮食产量,他国的气候变化最终可能引起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强的年际变化信号,其引发的太平洋海温异常会通过大气环流扰动全球气候。过去的研究多聚焦于ENSO导致的极端天气对农业的直接影响,而这项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其间接影响链条——通过改变害虫迁移路径威胁粮食安全。研究人员发现,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仅限于本地气候与本地作物的关系,还有区域联动与跨境过程,这可以理解为“粮食安全命运共同体”。
研究团队发现,厄尔尼诺事件期间,中南半岛地区冬季通常更加温暖湿润,提升了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越冬生存率和繁殖能力。与此同时,厄尔尼诺在次年春季引发的异常强劲的西南季风,又为这些虫害迁移创造了“空中通道”,促使其大量迁飞至中国南方水稻主产区,给当地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尽管近年来从东南亚迁飞而来的害虫活动日益频繁,但短期内尚未造成中国南方水稻作物大幅度减产。过去50年间,我国的病虫害发生率持续增长,但实际的作物损失率却逐渐降低,这得益于持续不断的巨大病虫害防治投入和制度化植物保护体系的支撑。然而,这并不足以让人高枕无忧。王旭辉表示,这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厄尔尼诺首先在东南亚按下虫害暴发的启动键,再通过大气环流把灾害传导到我国。这种跨区域、多环节的致灾机制表明单纯加强国内防控可能事倍功半。
中国南方的水稻种植以小农户经营为主,个体农户应对病虫害的风险防御能力较低,难以实现有组织、有规模的防治投入。随着防治投入的增大,边际效应可能会递减。研究正是对未来病虫害风险可能增加的警示。
全国农技中心报告显示,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布设数万个病虫害监测点,每年投入超百亿元用于植保工作,现已建立全球领先的病虫害监测防控系统。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各国“自扫门前雪”式的病虫害防治已经难以为继,只有跨区域的国际合作才能应对新的变化。
当下病虫害跨国治理存在结构性缺陷。中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多层级病虫害监测网络,但在东南亚主要虫源地却没有类似系统。如果不能在源头遏制虫害,只在中国这个迁徙目的地上进行控制,防治成本将越来越高。研究团队强调,为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病虫害,必须建立跨区域、全链条的国际合作机制。未来跨国治理路径当务之急是在虫害来源地协助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将植物保护的“中国经验”传递出去,这对保障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水稻种植区的粮食安全都将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