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狠的妻子是如何培养出哲学家丈夫的
中国的影视作品中,对普通老百姓的夫妻角色塑造中,有些很具备辨识度的表现形式,就是男人怕老婆。很常见的塑造样板就是妻子脾气大,甚至蛮不讲理,喜欢骂骂咧咧,而男人总是默不作声。
这种表现形式,跟我们的文化、社会、男女差异有关系,这次不作为内容主导,本篇主要分析的是这类家庭,如何对男性的哲学思想进行塑造的。
首先,能够成为夫妻,是以爱为基础的,无论是先爱后婚,还是先婚后爱,爱都是一个基础条件。
那么,夫妻关系中,爱的本质是什么呢?
是希望对方幸福,开心。
是真诚、忠诚、诚实。
是希望对方好,对方获得成长。
爱这个主题讨论了几千年,各种说法都有。总结就是爱她肯定是为她好的。
那么在生活场景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老婆很凶,骂我,吼我了,我应该作如何反应呢?
当然,我是认为自己没有错的,并且经过理性分析的。(在情绪面前,没有人有错)
我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好多问题无法得到解答。
为了让她开心,我明明认为是她的错,但只有承认她是对的,那我是不是在放纵她的错误,让她误以为自己是对的,那么我是为她好吗?明知是错的思维而不纠正,是爱还是害呢?我是在逃避冲突和责任吗?
如果我嘴上认错了,但心理上不认同,那我还属于真诚与诚实吗,如果我对她失去了真诚,那么这个爱还是纯粹的吗?
如果表现了真实的我而引发冲突,那么我虽然是真实的了,但她又不开心,感受不到幸福了,那是爱还是不爱?而为了她开心,我说服自己,改变自己,那么长期之下改变了真实的我,那还是原来她爱的我吗?或者说那还是原来的我吗?
如果我已经不是真我,而是伪装出来的我,那么还真实吗?我用表演出来的假我欺骗了她,那还是真爱吗?
如果爱是让对方开心,那么情绪是有磁场的,我不开心,那我又怎么能真实的让她开心呢?
如果她因为我的真实而不喜欢我,那么她是真的爱我吗?如果我感觉她不爱我的话,我还要爱她吗?
不是说爱她就爱她的一切吗?那么为什么她又不爱真实的我呢?或者说一开始就没有爱呢?
我选择她的真爱而态度恶劣,还是温柔而虚假的爱呢?
后面又引申到家庭问题,人生问题,比如:
如果为了失去自我,而组建家庭,那么家庭是否有必要性呢?
如果一方获得虚假的爱,一方获得虚假的自我,那么家庭跟爱有关系吗?
如果两方都回归真我,而导致家庭破碎,是否也是因为爱对方,让对方做真我呢?
如果在真我和对方的爱之间必须选择,应该怎么选?
而真我又有被爱的需求,而被爱必须放弃真我,那被爱的还是不是真我呢?
被这类问题多次的困扰下,我突然有个奇怪的想法,是不是哲学家都是这么折腾出来的?
比如这些:
️辩证思维理论:通过质疑、辩论和逻辑推理来构建思想。激烈争论可能无意中训练了个体在对抗性环境中提炼观点、捍卫立场的能力,类似于苏格拉底式的对话。
️逆境成长理论: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或冲突可能促进心理韧性和认知复杂性的发展。若家庭成员表现出强势或情绪化的性格,可能迫使另一方通过反思和抽象思考来应对矛盾,从而形成哲学思维习惯。
️存在主义哲学:强调对人生困境、自由与责任的思考。若家庭环境中存在持续的紧张关系(如争吵、情绪对抗),可能激发个体对人际关系、自由意志等问题的深度追问。
我感觉,哲学就是探讨永远得不到答案的问题的一群人,想得到一个永远没答案问题的答案,本身就是哲学。
或者说哲学家都是思想不正常呢?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仅供娱乐,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