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贵州的声音,在巴黎回响
️写在前面:
大山的纹样正在敲击世界的审美节拍。2024年伊始,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以山风般的韵律席卷时尚界:1月肇兴侗寨绣娘携蓝染盛装惊艳时尚杂志《上城士》,2月苗绣传承人在《芭莎艺术》解码古老图腾,3月,“村T”少年踏着山雾登陆国际时装周,设计师的创意笔触描摹着蝴蝶妈妈的翅膀。
当传统纹饰与现代设计共振,当深山技艺与都市美学对话,这场时尚风潮实则是黔地山岭的深沉回响:每个针脚都在编织文化觉醒,每片银饰都在折射民族自信。山风卷起千年纹样,正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和声。
首期,我们采访到了长期活跃在法国的吴迪。她受到贵州少数民族的启发,创立了首饰品牌CUNZU,将非遗进行现代化表达,让贵州与西方连接,也让少数民族的回音震荡世界。
在黔东南的云雾中,藏着少数民族文化的深邃回音。
受到山野召唤,长居法国的中国姑娘吴迪来到这里,因一片苗银、一曲古调,在群山深处探寻文化根源。
十年间,她用银丝与声波,编织出一场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对话。
如今,其创立的CUNZU品牌带着贵州的非遗故事,在世界舞台熠熠生辉,让古老文化在现代语境里重焕新生,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
️为多彩喝彩
️北京女孩钟情山乡魅力
2019年,在英国攻读社会学硕士的吴迪,带着对少数民族背景下的族群关系、代际关系等的研究,与做服装设计的朋友一起到贵州黔东南地区。
一路走一路观察,在吴迪的眼里,这里的复杂地形将文化“圈”在山中,却也孕育出未被外界浸染的纯粹。
️2019年,吴迪(最下张图右二)在贵州采风。
“此前,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是很浅薄的,只是从电视、网络了解到一些资料,但当我真正踏入黔东南的村寨,看到的,不只是工艺,更是当地人对自然的敬仰。”吴迪感慨不已。
行于黔东南的村寨,她与当地绣娘促膝长谈,看着她们用蓝靛染布、手工刺绣、古老银片,制作出精美绣布、服饰和苗银。
这让她开始意识到,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族群文化,都是通过银饰、刺绣、口口相传的歌曲等形式来流传下来的,但技艺背后承载着的,更是少数民族群众数百年的历史记忆与情感传承。
️苗族芦笋节采风。
巨大的吸引力,让吴迪再次来到贵州。
首次探访后,她又带着法国音乐人朋友Mount Mary,再次走访了高华村,在这个山顶的小寨子里录制侗族、瑶族民乐,几位老奶奶唱着诉说爱情的歌谣,那质朴的歌声,穿透岁月的风尘,直击心灵。
“我们不知道歌词的含义,但那声音里的情感太强烈了,大家听完都很感动。Mount Mary以前从来没接触过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在吴迪看来,不论是技艺还是歌声,都要用新的思路来传承,让它们被更多人看到,“它们应该活态地传承”。
️匠人示范苗银制作过程。
而这,也成为她日后创立品牌的深厚文化基础和契机。
️诞生于群山之中
️CUNZU将传统与现代柔性结合
受到贵州文化的启发,2025年,吴迪决定创建CUNZU。“村族”这个名字,寓意着将散落在村子里的族群工艺挖掘出来,让它与外界的工艺文化相互融合,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桥梁。
品牌创立初期面临诸多挑战。“我们从市场到品牌宣传都是从零开始,最初接到的订单也非常有限。”
为了找到突破口,她和团队深入研究苗族传统文化,将窝妥纹、乳钉纹等传统元素巧妙融入银饰设计中。
“以窝妥纹为例,这一螺旋圆圈纹样在苗族文化中象征着生命的流动和永世。我们把它运用到银饰设计中,希望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力量。”吴迪尝试用粗细不一的银丝紧密环绕,呈现不同的结构变化,创作出独具特色的窝妥系列。
️苗族窝妥螺旋纹的新尝试。
起初,在与贵州手艺人交流过程中,吴迪在惊叹于匠人们将银丝镶嵌工艺发挥到极致的独特技艺同时,却也因部分老师傅对现代设计持保守态度,感到“头疼”。
“我们想把声音波纹融入银饰设计,但老师傅们很难理解。后来,我们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和方式去解释,比如把声音波纹和他们之前做过的手工锤纹联系起来,经过几次调整,终于做出了满意的作品。”
️将贵州山林采集的声音转化成视觉纹路。
吴迪感慨,好在大家的初心都是一样:“希望把最好的产品呈现出来”。即便有一些观念上的差异,但通过反复沟通与磨合,他们也开始尝试用传统工艺展现现代美感。
一段时间的磨合后,CUNZU品牌的产品既保留了苗族银饰的传统韵味,又融入现代简约风格,产品深受国内外顾客喜爱,也因此大幅增加了匠人们收入。“有位法国顾客在购买我们的银饰后,专程来到贵州,想要亲眼看看这些美丽饰品背后的文化。那一刻,我觉得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自品牌成立以来,黔东南的山水风物与民族文化持续为吴迪提供灵感,贵州多山的地貌与苗族人依山而居的生活方式,无数次体现在银饰的立体造型设计中。
“此外,我们也在国内外做很多线下展示活动,我们以首饰为载体,融入现代舞、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音乐等,让更多人通过这些方式更加了解少数民族背后的文化故事。”吴迪说。
️
️用“声音融合”
️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
除了银饰设计,吴迪与Mount Mary还共同发起了“觉JUE”声音项目,将散落在黔东南民间的古乐和民谣收集、整理,并融入法国现代音乐中。
在融合过程中,趣事不断。吴迪说,因为苗族没有文字,在苗族年轻人以及基金会的支持下,村里老人被请到县城卡拉OK里录歌,那些濒临遗忘的歌谣被重新唱响,录入设备,再用拼音转化为文字,印在歌本上,成为后人可触可感的文化遗产,而这一故事深深触动了吴迪。
“声音是能记录当地文化与社会变迁的一种方式,但很多‘声音’正逐渐消失,受到保护项目的启发,我们也想把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忆保存下来,并以现代方式重新演绎。”吴迪说。
他们录制了织布机、银饰捶打等声音,将这些声音与法国现代音乐元素相融合。在制作一首与瑶族民歌相关的作品时,保留了原始音频,仅用简单音符进行改编,让瑶族老奶奶们质朴真挚的歌声成为作品的灵魂。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在吴迪看来,这些元素的碰撞与融合,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无尽源泉。
“当我们把那首融合后的瑶族民歌放给法国朋友听时,他们惊呆了,完全被那独特的韵律和情感打动。那一刻,我知道我们成功了。”吴迪说。
️2023年贵州洞穴采风。
通过这些融合音乐,他们希望讲述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顽强生命力,让世界听见这些隐匿于大山深处的天籁,感受到苗族人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以及他们在漫长历史中积淀的智慧与情感。
在往返贵州与巴黎的这些年,吴迪也捕捉到了两地的一些变化:越来越多贵州银饰工匠加入CUNZU,越来越多人关注到了贵州大山里的工艺与文化,甚至出现了很多驻地艺术项目。
️“中国手工制造”巴黎茶座专题。
“我在法国的一个好友,非常着迷于贵州侗族文化。她在贵州成立了工坊,与二十几位侗族织娘一起,用传统的织布方式制作服装和家居用品。”吴迪介绍道,法国好友的“得意”品牌一直致力于将更现代的设计语言与当地传统工艺结合,她与任职于西班牙服装设计学院的教授是合伙人,她们会带一些西班牙的大学生走进侗寨,让更多人了解并支持当地手艺人发展。
吴迪一路走来,给予她极大力量的就是遇到越来越多的同行人。
“我希望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手工艺都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也会坚持做品牌,让它成为一个更长久的品牌。”吴迪说,品牌将坚持初心,继续深入挖掘贵州文化,计划建立更多工坊,进一步推动非遗技艺传承。
接下来,CUNZU将作为中国首个首饰工艺品牌受邀参加法国工艺双年展。
来自贵州大山的声音,终会回响在世界。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如有标注来源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