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日本没人爱的户外品牌,怎么在中国火成了中产顶流?

2025-05-11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这几年,要说什么东西最能打动中产,可能不是奢侈品,而是“低调的高质感”。不是浮夸的logo,不是社交媒体的滤镜,而是——“你不懂没关系,懂的人自然懂”。

这句话放在Montbell身上,简直就是为它量身定做的。

你可能没听过它的名字,但只要进过小红书、抖音或者走进一间城市山系风的咖啡馆,就一定见过它那一身极简到不能再极简的冲锋衣、羽绒服。

它不靠营销,不打广告,在日本甚至一度被年轻人嫌弃“太土”,结果在中国却成了“中产人的始祖鸟”,每年营收超50亿,海外代购排队到凌晨,店铺一上新就断货。

这不是偶然,而是一次精准踩中消费心理的“隐形收割”。

️日本不追它,中国却疯抢它,为什么?

Montbell是1975年由日本登山家辰野勇创立的,定位很明确:为真正热爱自然、登山、徒步的人提供专业、轻便、高性价比的装备。

不是为时尚潮人做的,也不是为了跑马秀场设计的。

在日本,它被称为“户外优衣库”——便宜、好用、没太多设计感,面向的是广泛用户,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年轻人反而更爱始祖鸟、Patagonia、North Face这些“更有范儿”的品牌。

但到了中国,这张“廉价”的脸却意外成了“高级感”的标签。

为什么?因为它恰好踩中了一群“懂穿的人”的核心心理:我不需要浮夸的logo,我要的是产品力、实用性,以及在低调中透露出的精致感。

一个重要背景是,中国这几年正好经历了一轮“消费反思期”。

经历了追潮牌、比奢侈的阶段后,越来越多30+的人开始转向一种“低调的自我满足”——不显摆,但得有质感;不贵,但不能掉价。

Montbell的定位,刚好落在了这个“中产消费断层带”的缝隙里。

️“便宜又不掉价”,是杀疯中国市场的关键

Montbell在产品上真的不讲花活,它的经典羽绒服一件只要八九百人民币,重量不到200克,材料是顶级鹅绒 + 防风防水科技面料。

和始祖鸟、猛犸象动辄两三千起步的定价比起来,性价比简直不要太高。

在这代“懂面料、懂做工、看成分表”的中产眼里,它不需要被“种草”,只需要“被知道”。

而一旦被知道了,就很容易引爆社交圈层,尤其是在“实用即高级”的消费语境下,Montbell成了一种“内行的证明”。

它不招摇、不喧哗,却在细节里做到了“比贵更值”。

️与其说是品牌爆火,不如说是认知错位带来的红利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Montbell的中国爆火:它不是被品牌力带火的,而是“被误解的定位”成就了它。

在本土,它就是个普通的户外品牌,没有logo效应,也不强调身份象征;但在中国,正因为没人熟,反而让它有了“独特性”和“圈层认同感”。

很多消费者不是在买一件羽绒服,而是在买一个“我不盲目追潮流,我比你更懂品质”的标签。

甚至有人调侃:Montbell已经不是品牌,是一场“身份认同的隐形游戏”。

️国内品牌能不能学点什么?

这才是更值得深挖的部分。

Montbell的成功,不是“靠便宜赢天下”,而是靠精准定位+稳定产品力,抓住了当下中国中产阶层“消费理性化”的趋势。

对很多国内品牌来说,这才是真正值得学的地方:

• 别只盯着做高端,也要懂得如何打透中产心理

• 营销可以低调,产品力必须在线

• 圈层认同,有时候比大众认知更值钱

我们总说国货要崛起,但“堆配置”“打价格战”已经过时,真正能留住消费者的,是让人发自内心愿意说一句:“这个牌子,虽然不火,但我信。”

️尾声:Montbell会一直火吗?

在今天“凡火必贵”的市场逻辑下,Montbell还能保持多久的性价比和平衡感?它会不会也变成下一个“割中产”的品牌?

也许很快就会有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当下这轮“反浮夸、重实用”的浪潮里,它的确踩中了中国消费者最柔软的那个点。

那么你会为一个“安静又懂你”的品牌买单吗?

欢迎留言聊聊:你心目中的“低调高级感”品牌是哪一个?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