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龙袍禁止水洗,穿臭了咋办?揭晓后: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说起“龙袍”,大家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或许在普通人眼里,龙袍只是古装剧里皇帝常穿的那身衣裳,但事实上,一件看似普通的龙袍,从用料到图案,处处都藏着不为人知的讲究,堪称用金钱堆砌的“移动金库”。
龙袍究竟金贵在哪?且听我细细道来。
早年间,龙袍的主要用料是丝绸,像南京特产的云锦,那可是珍稀之物。一个熟练的织工,一天下来也只能织出几寸。这云锦里掺的可都是真金丝、银丝,还有孔雀羽毛丝,光是这布料的成本,就够普通老百姓吃上好几辈子了。
到了元朝,黄道婆发明了棉布技术,从此冬天龙袍便换成了棉里子。毕竟貂皮虽暖和,可穿上身重得像盔甲,皇帝要是上朝时被冻得直哆嗦,那可就太失体统了。
到了明清时期,龙袍的讲究更是达到了新高度。夏天要穿轻薄的纱、罗、绸,春秋换上棉布,冬天还得裹上貂裘。光是换季的衣服,就能塞满半个仓库。
不过,龙袍最烧钱的还得数装饰。就说万历皇帝的龙袍吧,上面用了 4000 米金线和上万片金箔,龙眼睛镶嵌着珍珠,龙鳞是用孔雀毛捻的线绣的,下摆的海浪纹还掺了贝壳粉,在阳光下一照,晃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清朝的龙袍装饰更是夸张,腰带上必须挂九颗辽东特产的东珠。皇帝祭天时,龙袍要配上天青石;祭日时,又得换成红珊瑚。这些宝石的价值,加起来都能买下半座城了。
但要论龙袍工艺的巅峰之作,那还得是缂丝工艺。这种“通经断纬”的织法,能把金龙织得立体逼真,仿佛要从布上飞出来一般。一件龙袍,得几十个工匠缝制两年,线头的误差不能超过头发丝的粗细,难怪造价能抵得上现代的两百万。
所以啊,别看电视剧里皇帝整天穿着黄袍,在古代,他们换衣服可比走时装秀还费劲。光是穿戴就得花上半个时辰,还得小心翼翼的,生怕扯坏一根金线。毕竟这身行头,可是代表着江山社稷的体面。
说到这,大家可能会好奇,龙袍这么金贵,穿在身上总会脏吧,尤其是在古代复杂的自然环境下,特别是春夏季节,要是穿臭了,是不是得经常洗呢?其实啊,龙袍是严禁水洗的。
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冬天,紫禁城尚衣监的太监们跪在雪地里,捧着刚完工的龙袍直打哆嗦。这件龙袍上,金线绣的九条龙盘踞在明黄缎子上,龙眼镶嵌着波斯进贡的猫眼石,爪子上的鳞片用了三千根孔雀羽捻成的丝线。江南织造局为了这件龙袍,整整花了两年时间,光是绣娘就累瞎了三个。可乾隆皇帝试穿时,皱了皱眉头说:“领口扎得慌。”就这一句话,尚衣监总管就被革职查办了。
龙袍从来都不是一件普通的衣裳。从秦始皇把玄色冕服定为帝王专属,到明清时期黄袍加身,两千多年来,龙袍一直都是权力的象征。汉代龙袍上绣着日月星辰,唐代增添了十二章纹,清朝更是把整幅江山都绣在了龙袍上,领口是山,袖口是海,下摆还滚着五谷杂粮的暗纹。老百姓别说穿了,就是多瞅两眼,都算是“僭越”。雍正年间,有个裁缝私藏龙袍图样,直接被判了“剐刑”。
然而,再昂贵的衣裳也挡不住出汗。史书记载,康熙皇帝南巡时穿着龙袍登泰山,爬到中天门就汗透了三层里衣。贴身太监急得直搓手,可就是不敢提“换衣服”这三个字,因为在他们看来,龙袍离身就等于皇权落地,谁敢担这个罪名呢?
龙袍的面料金贵到了什么程度呢?明代《天工开物》记载,制作一件龙袍,需要用“江宁织造特供云锦”,蚕丝要选“三伏天头茬双宫茧”,染色时还得加南海珍珠粉固色,晾晒必须在无风无尘的密室里进行。这种面料遇水就抽丝,在阳光下晒半天就会褪色,就算拿刷子轻轻掸灰,都可能刮掉金线。
有一年元宵节,顺治皇帝的龙袍被烟花火星子燎了个洞,内务府连夜拆了八件旧袍子才补上。
清朝档案里还记载了一件更离谱的事。道光皇帝十分抠门,一件龙袍穿了十年,袖口都磨得露了白。有次上朝时被御史撞见,老头跪着哭谏:“陛下穿破龙袍,这是要破我大清江山啊!”第二天,道光皇帝咬着牙让内务府做了件新的,转头就把午膳的烧鹅给撤了,要知道,这件新龙袍的钱,够买三万只烧鹅呢。
既然龙袍不能水洗,那古人又是怎么去除龙袍上的异味呢?他们可是想出了不少“邪招”。
雍正皇帝批折子的时候,最爱往龙袍袖袋里塞香饼子。故宫现存的一个熏香盒上,刻着配方:龙涎香二钱、麝香半钱、艾草粉三钱,混着楠木屑压成块。这东西贴身揣着,汗味儿和药香混在一起,熏得奏折都带股怪味。
乾隆皇帝更绝,他让太监把龙袍挂在香樟木柜里,柜底还烧着檀香,说是要“熏透三层锦,七日不散味”。
嘉庆年间,还发生过一件奇事。有一天皇帝祭天,龙袍前襟沾了烛油。尚衣监掌事嬷嬷掏出个琉璃瓶,蘸着里面的液体轻轻一抹,油渍瞬间就消失了。后来才知道,这是太医署提纯的烧酒,纯度堪比现代医用酒精。不过,这事还闹了个笑话:道光皇帝闻着酒香,以为太监偷喝御酒,差点把人拖出去杖毙。
颐和园后山还藏着一间石头屋子,墙上布满铜管,地上挖着火道。这是专为龙袍设计的“蒸汽桑拿房”。光绪帝有件袍子染了墨汁,太监们把它架在滚水锅上蒸,水汽裹着皂角粉往上涌,两个时辰后,墨痕还真淡了,只是蒸完后衣服缩水了三寸,气得慈禧太后摔了茶碗。
要是遇到顽固污渍,古人直接来狠的——烧!《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了一场“焚袍大典”:太监举着火把绕龙袍三圈,礼部尚书跪念祭文,最后一把火把龙袍烧成了灰烬。这灰也不能乱扔,得装进鎏金盒埋进皇陵,美其名曰“龙归九天”。康熙六十年,国库空虚,可康熙皇帝非要烧件前朝龙袍镇灾。那袍子用的金线,能换五万石粮食,烧得户部尚书捂着胸口直抽抽。更让人无奈的是,烧完还得重做,江南织造曹寅接到圣旨,硬是逼着绣娘们七天七夜没合眼。
在紫禁城里,还有一群专门负责龙袍养护的“袍太监”。他们得会闻味识污,汗味重了就熏沉香,血渍用蛋清擦,油渍拿麦麸搓。每月初一还要“晒龙”,把几十件龙袍摊在太和殿前,而且必须在四个时辰内收回,多晒一刻钟,脑袋可就不保了。
乾隆年间还立了个规矩:龙袍更衣不能见天光。太监得在黄幔帐里摸着黑换,换完立刻用绸缎包三层。有一次,一个小太监失手扯断了一根线头,内务府判他“绞刑”,最后还是太后念经求情,才改判为流放。
到了现代,龙袍更是成了无价之宝。2018 年故宫修文物时,专家在龙袍夹层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道光三年宁绸一尺,值银八十两”。按照现在的物价,这件龙袍的价值,足够在北京二环买套房了。更绝的是袖口的防伪标记,每根金线都打着“内造”钢印,比人民币的防伪还要精细。
再看看古人那些去除龙袍异味的法子,简直就是用钱堆出来的浪漫。熏一次香的钱,够百姓吃上三年;蒸汽房烧的炭,能暖百户人家;更别说那些跟着龙袍陪葬的香炉金盒了。难怪网友调侃:“把龙袍送干洗店?干洗店老板得当场跪下喊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