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饺女王臧健和:迎风冻死站,饿死不低头!女人的贵人始终是自己
对这部电影的期望值很高,但看完之后,内心却充满了失望。影片让人感到情感上无法产生共鸣,仿佛两代人之间的距离过于遥远。
电影中的主人公身处人生低谷,最终还是靠自己扭转了命运。通过自己的奋斗,她展示了如何凭借本事赚钱、站得直,过上不再低头的生活。相比之下,导演的故事讲述技巧显得相对薄弱。虽然女主角马丽的演技有所表现,但依旧掩盖不了电影剧情上的不足。尤其在涉及女性人物的故事中,导演往往未能深入挖掘女性内心深处的动机和个性,反而将女主的成功过度依赖于环境和男性资源的支持。这种处理方式也让观众觉得,女性人物的个人奋斗和能力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香港导演拍摄的一部影片,讲述了一位山东1949年出生的女性在香港创业的故事。影片的情感深度与时代背景之间存在明显的代际鸿沟,尤其是在90后观众中,似乎很难产生共鸣。其实,导演完全可以从身边的现实人物中汲取灵感,反思我国女性那种与西方女性迥然不同的坚韧精神。许多女性为了家庭、为了孩子甘愿放下尊严,甚至在贫困中依然坚持奋斗,凭借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例如,贵州人陶华碧的故事便充满了启发。她出生于1947年,不识字,年轻时早早失去丈夫,独自一人抚养两个儿子。42岁时,她选择了摆摊卖米豆腐和凉粉,最终依靠自己辛勤的努力发展出了“老干妈”这一知名品牌。尽管她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她以最朴素的智慧和不懈的坚持,成功塑造了一个传奇。而且,她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守独立,不愿与外界妥协,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即便是董明珠,也难掩对她那种不容小觑的坚韧气质的赞赏。
再回到电影的故事,设定的时间和空间差异也令情感的传递变得复杂。在1977年的香港,一位瘦弱的北方女子推着小车卖饺子,身边是她两个正在帮忙的年幼女儿。这一幕,代表了主人公臧健和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但同时也为她的传奇人生铺垫了基础。她曾坦言,“人有时会想着通过死来解脱,但我没有那个权利。”这一句话,透过岁月的积淀,显得更加沉痛而坚韧。
臧健和的故事充满了励志与奋斗。1945年,她出生在山东的一个贫困家庭,早年父亲失踪,14岁便辍学当护工。后来,她与泰国华侨医生结婚并育有两个女儿,但在33岁时遭遇了丈夫的背叛,选择带着女儿远赴香港,靠着200港元开始了艰苦的生活。她在香港的日子异常辛苦,曾做过三份工作,但命运的重击并未让她屈服——一次工伤、一场疾病,甚至被酒楼老板诬陷,都没有击垮她。
她决定卖水饺谋生。最初,她羞于开口叫卖,但一位学生的夸奖让她看到了曙光。随着努力和坚持,臧健和逐渐取得了成功,成为了“水饺皇后”。她坚守“做最好的饺子”,甚至在接到日本合作提案时,也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最终将“湾仔码头”推向了市场的巅峰。
她的奋斗不仅体现在事业上,也体现在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她从不向社会福利部门申请援助,因为她知道依赖救济将失去尊严,而她一直坚持“为母则刚”的精神。她的女儿后来也继承了她的事业,并以她为榜样,在公司管理中坚持家文化,始终把员工当作家人。
2019年,臧健和悄然离世,但她所创立的“湾仔码头”依旧是香港的一个传奇。她的故事被拍成电影,写进教材,并成为了香港精神的象征。她的一生证明了一个道理:一个女人最重要的贵人,不是婚姻,也不是运气,而是自己那颗永不低头的心。
在她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女人的力量,看到了一个母亲如何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毅力为孩子争取尊严和未来。臧健和的坚持与坚韧,为所有女性树立了一个永不言败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