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癫油腻引争议,哭戏尴尬成笑话,40集大剧被拖垮,李现也难救场
当古装剧《折腰》一开播,就收获了观众的热烈追捧,而与之同期上线的历史题材大剧《人生若如初见》却仿佛一条误入浅滩的鲸鱼,陷入了口碑的泥潭。这个筹备多年的40集大剧,原本承载着观众对历史剧创新的期待,却因剧情视角和演员表现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李现的加入也未能扭转剧集的颓势。
剧情叙事新颖,却踩中了观众的雷区
与大多数历史剧以革命志士为主角不同,《人生若如初见》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将镜头对准了特殊群体——“保皇党”,特别是以落魄八旗子弟梁乡为代表的这一类人物。剧集开篇,1901年的萧瑟景象扑面而来:泥泞的刑场上,革命党人被处决的场景触目惊心,百姓穿着布鞋瑟瑟发抖;远处,骑兵身着铠甲,脸上神情麻木,显得格外与破败的茅草屋形成鲜明对比。转眼间,镜头切换至知府宅邸,昏黄的灯光照耀下,檀木家具泛着温润的光泽,女眷们言笑晏晏,整个场景透露出清朝腐朽华丽的气息。
梁乡,作为多尔衮后裔,17岁前鲜为人知,却因为朝廷选派留日军事学员的政策一跃成为焦点。剧中的他与革命党人杨凯之以及袁世凯派来的眼线李人骏一同前往日本求学,面对的却是冷眼与轻蔑。课堂上,日本教官用马鞭指着地图嘲笑“东亚病夫”;训练场上,学员们只能做些喂猪、砍柴的杂务,令人窒息的屈辱感扑面而来。
这一历史叙事方式虽具独特性,但却也引发了观众的质疑。有不少人认为,剧中对“保皇党”的描写过于“去脸谱化”,使得历史的进步与倒退界限模糊,令人难以分辨。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剧早在2018年便完成拍摄,历经多次审核调整,直到五年后才最终播出,这漫长的等待似乎也预示着其历史观的争议性。
演技争议:从油腻到尴尬
如果说历史观的争议尚属见仁见智,那么朱亚文与春夏的演技则成为了观众吐槽的重点。朱亚文饰演的革命激进派吴天白,原本应是充满理想主义的革命者,却因过于夸张的表演,反倒成了“油腻代表”。在一场实验室的戏中,他戴着半幅墨镜,拿着烧瓶念念有词,突然转身时镜片闪过冷光;又在竹帘后抱住女主谢菽红时,低沉的语气加上鬓角的汗珠,简直让人觉得像个“油腻的登徒子”。
春夏饰演的谢菽红同样陷入了观众的“毒舌”之中。作为本应聪慧果敢的进步女性,她的行为逻辑却让人迷惑:明明有未婚夫,却因吴天白的“化学魔法”轻松倾心;在赴日的邮轮上,她突然想到家人可能会因自己遭殃,抱住栏杆大哭,肩膀剧烈颤抖却无一滴泪珠,演技尴尬得让网友笑称为“背台词式哭泣”。更让人感到出戏的是,剧中一直强调她的美貌,但镜头中的她素颜平凡,穿着普通,根本让人难以相信她就是“东方维纳斯”的化身。
深层反思:历史剧创作的困境
《人生若如初见》播出后,豆瓣评论呈现严重两极化。有观众赞扬该剧“通过微观视角展现宏观历史,打破了国产剧的叙事框架”;也有观众批评剧集“用保皇党作为主角,是对革命先烈的亵渎”。这场争议折射出历史题材创作的深层困境——在还原历史复杂性的同时,如何把握好价值观的平衡?
剧中,梁乡、杨凯之等男主角与谢菽红之间的情感线本意是要展现乱世中的复杂情感纠葛,却因谢菽红的角色塑造过于薄弱,沦为“男性视角下的女性符号”。当谢菽红在东京街头能熟练地用日语与商人谈判,却因吴天白一个眼神放弃了独立生活时,角色的成长弧线瞬间崩塌,令人感到深深的失望。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影视市场中,《人生若如初见》的遭遇不仅仅是剧集口碑的沉浮,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创作者在创新与争议之间的艰难抉择。至于这部剧是否值得一看,也许正如剧中人物在历史浪潮中的迷茫与探索一样,答案早已藏在每一位观众的心中。那么,你会给这部剧打几分?朱亚文和春夏的表演,你认为真的“翻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