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什么时候能拍出这样的影片,期待突破,创造奇迹!

2025-05-24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前言**

2024年,法国鬼才导演莱奥·卡拉克斯携新作《这不是我》闪亮登场戛纳电影节,用一场40分钟的影像实验完成了自我解构的壮丽演出。这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而是一封通过影像传递的“遗书”,它挑战了“作者身份”的界限,展开了一场关于记忆、父权、电影史与自我否定的思维风暴。自戈达尔离世后,全球影坛一直在寻找一个敢于将灵魂毫不保留地展现给观众的导演,而卡拉克斯以此作证明了自己——他依旧是那个最疯狂、最真诚的“电影狂人”。

**影片的起源与自我消解的开始**

这部影片的诞生源自蓬皮杜艺术中心的一个简单提问:“您现在怎么样,莱奥·卡拉克斯?”对此,卡拉克斯以一个充满哲学悖论的片名作出回应——“这不是我”。从电影的第一帧开始,画面便进入了一种自我消解的状态:闪烁的计算机代码、倒计时的数字、变形的声波,无不传达出影片在“崩溃中”的讯息。

**影像的暴力拆解与重构**

卡拉克斯将自己历年作品(如《坏血》《新桥恋人》《神圣车行》《安妮特》)中的片段进行猛烈拆解,辅以电影史经典(如希区柯克、卓别林、戈达尔)、当代新闻影像(如难民危机、政治领袖)以及私人家庭录像,最终熬制成一锅沸腾的“意识流浓汤”。观众如果期望能看到连贯的故事情节,恐怕会感到失望——这并非一部为“观众”而拍的电影,而是卡拉克斯与自己内心幽灵对话的录音带。

**四次认父与父权的解构**

影片中最震撼的部分无疑是卡拉克斯的“四次认父”。他以戏谑而残酷的方式,将希特勒、法国作家塞利纳、戈达尔和希区柯克的影像并排展示,机械音冷漠地朗读着:“这是我父亲……不,这不是。”这种影像的并置,不仅冲击着观众的视觉,也深刻质疑了父权的根基。

**纳粹与当代政治的碰撞**

特别令人不安的是卡拉克斯将纳粹时期的儿童洗脑录音与当代政治领袖的演讲交织在一起,这种剪辑方式似乎在暗示:如果邪恶能够通过教育传承,那么,作为艺术家的责任究竟应该是什么?

**戈达尔的“致敬”与电影的自我焚烧**

戈达尔的“出现”尤为痛切。卡拉克斯直接借用《电影史》的叙事方式,将戈达尔的录音与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画面交织,仿佛在传达这样的信息:“我的电影DNA源自于此,但现在,我要亲手将它烧毁。”

**声音设计的“听觉恐怖片”**

影片的声音设计同样令人窒息:尖锐的电子噪音、扭曲的古典乐旋律、突如其来的枪声,这一切组成了一部“听觉恐怖片”。在短短40分钟内,观众被迫面对如此密集的感官轰炸,这正是卡拉克斯所体验的“信息过载焦虑”。

**在信息篡改的时代,电影人的自我毁灭**

在一个真相常常被算法篡改、影像变成消费品的时代,唯有通过自我毁灭式的诚实,电影人才可能保留最后一丝尊严。卡拉克斯从未试图回答“我是谁”,而是通过影像发出呐喊:“我不是你们定义的任何东西!”在短视频主宰注意力的当下,《这不是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它不讨好任何人,也没有解答任何问题,甚至未必能被理解。但当你走出影院时,那些破碎的画面将会在你的脑海里徘徊不去——希特勒的冷笑、戈达尔的黑白肖像、燃烧的胶片、被人操控的人偶……

**艺术家精神的图腾**

这些画面最终形成了21世纪艺术家的精神图腾:在谎言成为常态的世界里,真正的疯狂是坚持说“这不是我”。而或许,正是这种疯狂,才能让我们在集体失忆的洪流中,抓住最后一根救赎的稻草。

**《这不是我》2016**

导演:莱奥·卡拉克斯

编剧:莱奥·卡拉克斯

主演:莱奥·卡拉克斯

豆瓣评分:8.0

IMDb评分:6.9

**致影迷**

感谢影迷们一直以来的支持,我们推出了千余种商品以及精选图书,并提供超值选择。不妨前来逛一逛!每一件商品都经过亲测,且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