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赶尸匠”:4人一小队,站东南西北4个方向,一盏明灯照路
2007年,赵本山主演的电影《落叶归根》正式上映,这部影片情节曲折,人物命运充满波折与挑战。赵本山饰演的农民工老赵,与工友老刘一同前往城市务工。可惜,老刘在务工期间不幸身亡,老赵决定将朋友的遗体带回家乡,完成他未竟的心愿。于是,他踏上了艰难的回乡之路。
为了完成这一承诺,老赵经历了种种困难。他背负着尸体、扛着尸体,在客车上被赶下车,甚至将遗体藏进了卡车的轮胎里。这些辛苦与坚韧,最终映射出了影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当故事逐步展开,经历了层层波折,镜头最终定格在一个简单的土坟上时,我们仿佛也进入了那份沉重的情感漩涡。
人性中有时的冷漠与温暖,正是人生旅途中必然经历的无奈。面对死亡,人们终究会放下所有的牵挂,只有那份归属的思念与回家的渴望,仿佛是生命的最终归宿。无论是在影视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临终的人总会在最后的时光里与亲人或朋友道别,交代一番遗愿。这些话语可能包含遗产的分配,后人生活的祝福,或是对身后事的安排与建议。
若遇到特殊情况,比如因病昏迷失去意识,无法与亲人正常交流时,家属通常会遵循某些传统原则——其中之一便是将死者葬回故乡的祖坟。这一传统是为了让死者的灵魂能安息在熟悉的土地上。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生也充满了无法预料的变故。在处理这些事宜时,总会出现许多复杂的情况,就像电影《落叶归根》所展现的那样,死者身故他乡时,如何妥善安葬,便成了一个难解的问题。
如今,随着殡葬服务业的日益发展,处理这些事务变得越来越专业与周到,能够为痛失亲人的家属减轻很多负担。即便是跨省运输遗体,也已成为可能。然而在古代,交通和服务远不如今天发达,古人如何实现“落叶归根”的愿望呢?答案或许与一个特殊的职业——“赶尸人”有关。
“赶尸”这一词汇充满神秘色彩,许多人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影视作品,尤其是林正英主演的僵尸系列电影,使得“赶尸”这一概念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尽管这些电影中展现的赶尸手法充满奇幻与恐怖元素,但它们掩盖不了赶尸的真实面貌。赶尸,实际上是我国某些地方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湘西地区的特有风俗。
赶尸属于一种巫文化,和西方传说中的巫师形象不同,这里的巫术源自我国远古时期的占星和占卜文化。赶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辰州,即今天的湖南怀化地区。即使在今天,怀化当地依然存在一些赶尸人。通过当地媒体的报道,我们得知,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职业并不像电影中那般魔幻,赶尸人并不会操控尸体自行行走,而是采用实际的方式进行处理。
赶尸人的工作通常是在夜间进行,和电影中的情节较为相似。但不同的是,他们通常四人一组,分别站在尸体的四个方位。带头的赶尸人会提着明灯,照亮前方的路,并引领队伍前进。队尾的赶尸人则负责共同挑起长杆,固定尸体的四肢和躯干,借此让尸体随着两位赶尸人的动作一起移动。其他两人则负责观察尸体和长杆的情况,确保整个过程顺利进行。
了解了这些实际操作后,许多人可能会感到些许失望。电影中那种神秘、恐怖的“赶尸术”并不存在,现实中的赶尸更像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尽管如此,许多人依然坚信,电影中的赶尸术或许并非完全虚构,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或许只是因为社会环境的限制,这些真实的“赶尸”技艺未曾公开展示过。
至于赶尸术的其他形式,现实中是否真的存在像电影中五花八门的技艺呢?这一问题至今无人能解答。根据一些传说,赶尸术的起源与炎黄帝时期的蚩尤有关。传说中,蚩尤为了带回战死的士兵,曾请求一位巫师将尸体带回部落,巫师念动咒语后,尸体便自行站起,跟随队伍回家。然而,这些传说都充满了神话色彩,现代社会至今未能找到实证。
如今,虽然从事赶尸职业的人已日渐稀少,但赶尸这一行的入门门槛依然很高,需要掌握诸如画符咒、识别方向等技能。这些技能的传承,仿佛仍在某个隐秘的角落默默延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