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包青天金超群:患脑瘤后隐退青岛,终生无儿无女

2025-05-22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在华语影视的星河中,金超群与“包青天”的传奇几乎成为了永恒的文化象征。这个与包拯深深绑定的演员,用接近千集的精彩表演,将黑脸包公的形象深植人心,横扫海峡两岸,成为70、80后一代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精神符号。而他与角色之间的传奇人生,往往比戏剧情节本身更加动人心魄。

1949年秋,青岛籍海军军官金翼携妻儿启程赴台,年仅四岁的金超群此时并未意识到,这次迁徙会在他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留在青岛的祖父母成了他童年里最深的牵挂。长大后,他常常站在台北淡水河畔,眺望远方,想着故乡的模样。

18岁时,金超群开始涉足话剧舞台,演艺之路从简陋的剧场起步。白天,他扛着沉重的木质道具,穿梭于后台;夜晚,他在聚光灯下饰演反派角色;深夜,他又要趴在工作台前写剧本。在那些手指被浆糊粘得发白的日子里,他领悟了舞台艺术的奥妙,也锤炼出了过人的台词功力——多年后,在《包青天》的片场,他能轻松背诵长达千字的判词,令同剧演员惊叹。

1976年,金超群敏锐地捕捉到影视技术的浪潮,便自学台湾新引进的胶片剪辑技术,这一技能帮助他进入地方电视台。然而,由于外貌不符合当时主流审美,他的演艺之路屡遭挫折。十多年里,他尝试过多个角色,从黑帮老大到贪官污吏,却始终未能突破瓶颈。

命运的转折,往往藏在不经意间。1987年,金超群与女演员陈琪的婚姻成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了生计,夫妻俩在台北开了一家茶馆,虽然经营困难,几乎面临破产,但陈琪始终默默支持丈夫的演艺梦想,用省吃俭用的积蓄为家庭撑起一片天。这份深厚的感情,后来成了《包青天》拍摄现场二十年如一日的“爱心餐”。

1993年,台湾华视筹拍《包青天》时,导演孙树培在试镜现场见到金超群,这位身高183公分、声音如洪钟的中年男人,一开口便震撼全场:“堂下所跪何人,报上名来!”这句台词带有戏曲的韵味和穿透力,瞬间将所有人带回了北宋开封府的威严场景。

为了更贴近角色,金超群开始了近乎自虐的形象改造。他特意增肥至90公斤,使身形更加厚实;每天拍完戏,他还站在烈日下晒太阳,直到皮肤变得古铜色。化妆师惊叹道:“只要稍作打底,再贴上月牙胎记,金老师站在那儿,就是活生生的包青天。”

1993年首播的《包青天》创造了华语影视的奇迹:原定的15集单元剧因收视火爆一度增加至236集。主题曲《包青天》与《新鸳鸯蝴蝶梦》也成为街头巷尾的常见旋律。金超群与何家劲、范鸿轩组成的“铁三角”,从青年演到两鬓斑白。戏里是肝胆相照的君臣,戏外则成为了生死与共的挚友。

金超群在青岛建立了自己的影视城,圆了儿时的梦想。这座占地三十亩的仿古建筑群虽然不对外开放,但它见证了《包公出巡》《碧血丹心》等经典剧集的诞生。他曾在采访中表示:“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充满着故乡的温度。”

2016年,金超群在泰国演出时发生了忘词的事件,这也揭开了他健康危机的序幕。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他竟突然忘记歌词——那首他已唱过无数遍的《包青天》主题曲,此时却只剩下模糊的片段。检查显示,他的大脑中已有5公分的脑膜瘤,压迫了语言中枢。

手术前夜,他握着妻子的手说:“如果我没挺过来,找个好人改嫁。”陈琪无言回应,只是将丈夫的手贴在自己脸上,泪水打湿了床单。幸运的是,手术成功,但后遗症依然伴随:曾经背得滚瓜烂熟的台词,如今需要一遍遍地练习;熟悉的名字与地点,有时却在舌尖打转。

如今,已经74岁的金超群,虽然再也无法续写“千集包公”的传奇,但在青岛的老宅,他找到了新的生活重心。院子里,他收养的流浪猫在嬉戏,妻子陈琪精心照料的花草四季绽放。他常常坐在藤椅上,凝望着影视城的飞檐斗拱,回味与包青天一起度过的半生。

有人觉得他“困在了角色里”,而他自己却笑道:“包公的忠义精神,早已融入我的血脉。”从台北到青岛,从龙套演员到“包青天”,金超群一生诠释了演员与角色的最高境界——这不仅仅是表演,而是灵魂的交融。正如他在《新包青天》编剧手记中所写:“当观众看到包公时,他们看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戏剧人物,更是中国人对正义永不熄灭的信仰。”

岁月流转,那个黑脸包公的身影依旧在荧屏上惩奸除恶。而戏外的金超群,正带着劫后余生的豁达,在青岛的海风中,继续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他明白,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褪色——比如包公的正义之光,演员对艺术的赤诚,跨越海峡的家国情怀。或许,这就是人生最美的传奇。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