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万箭穿心》才找出,谁都不值得可怜,悲剧从相遇就成了注定

2025-05-22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声明:本文内容完全基于权威资料与个人观点所撰写,辛苦各位读者支持,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爱吃叉骨

编辑丨非凡

最近,孙俪主演的《蛮好的人生》成为了大家热议的焦点。剧中,她饰演的胡曼黎几乎承担了家庭的所有责任,而她那窝里横的丈夫则惹得观众一肚子火。所幸的是,胡曼黎及时醒悟,否则真的让人有种想伸手进屏幕制止的冲动。

但其实,早在13年前,另一部同样聚焦女性命运的剧集《万箭穿心》早已揭示了类似的情节,故事中的女主角李宝莉也面临着一个软弱无力的丈夫。可与胡曼黎不同的是,李宝莉选择了另一条人生道路,而这条路最终将她推向了几乎毁灭的结局。

影片中,许多人认为李宝莉的命运悲惨,觉得她的言辞虽然尖刻,但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丈夫的死亡仿佛是对她的报复,儿子更是对她冷眼相待,婆婆则充满敌意。即便如此,时隔13年重温这部影片,我不禁思考:这一切悲剧,早在相遇的那一刻就已注定。

《万箭穿心》讲述的是李宝莉与马学武之间的婚姻故事,表面上看似不匹配的二人,实则背后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算计。李宝莉,性格泼辣,是个典型的城市女人;而马学武,生于农村,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他们的结合并非出于单纯的爱情,而是源于各自的需求和对未来的期望。

马学武之所以选择李宝莉,除了她年轻貌美,还是因为她是城里的女人,这在他眼中意味着某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尽管李宝莉的性格直接且强势,但她的身份对马学武而言,是一种向上流动的机会。而李宝莉之所以选择马学武,除了看中他的文化背景,也有些许心动于他的忍耐与包容,这似乎为她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安全感。

然而,强势与软弱的组合注定无法长久维系。马学武早在事业有成后,变得更加急功近利,想方设法地将李宝莉从自己的生活中踢出去。也许,他当初是被李宝莉的身世吸引,但随着权力和地位的变化,他开始怀念起那个曾经丢失的自尊,并试图以此来找回自己的尊严。

不少人认为马学武的死与出轨有关,觉得如果他不出轨,夫妻俩还能继续生活。然而,实际上,他的性格与两人之间的积怨早已决定了这段婚姻的结局。即便没有出轨,最终他们也难以避免走向分裂。出轨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

在影片中,有一个小细节尤为触动人心。当工人们要求涨价时,马学武显得十分为难,甚至递烟以示歉意。但李宝莉却毫不留情地在旁边批评,毫不顾忌丈夫的面子。这一细节展现了马学武在家中失去了尊严,而李宝莉则把所有的愤怒都倾注在了他身上。如果马学武当初坚定自己的立场,或许两人不会走到这一步。

虽然两人的心早已相隔千里,李宝莉却始终未曾想过要与丈夫分开,而马学武则因性格软弱,连提出分手的决心都显得模糊不清。最终,马学武的沉沦与欲望把他引入了无底的深渊。即便他后来在外面找了温柔的“三姐”,也没有带来太多安慰。被捕、降职后,面对“三姐”的冷言冷语,他才意识到,一切自尊不过是建立在他曾有利用价值的基础上。

他选择以自杀来作为报复,连遗书里都没有提到妻子,而是提到了母亲和儿子。然而,这一切的悲剧,归根结底还是他自己走向的结局。早在选择李宝莉那一刻,或在日常的包容忍让中,他就注定走上了这条不归路。也许,所谓的“可怜”背后,正有无法逃避的“可恨”。

而李宝莉并非全无责任,虽然她的强势往往归咎于丈夫的懦弱,但她对丈夫的指责却从未减轻过。当马学武选择想要离开时,李宝莉却也没有直接放手,反而选择了讨好丈夫,软弱地妥协。可见,她自己心中明白,自己对丈夫的态度有多苛刻,只不过她选择了纵容自己的脾气,而非在婚姻中适度妥协与经营。最终,她的悲剧,也是她自身没有及时觉悟和改变的结果。

而剧中的儿子小马,则是整个故事中最令人不齿的角色。无论怎么看,他都是李宝莉供养长大的,却在父亲死后转而支持父亲,甚至最终将母亲赶出家门。他的所作所为,冷酷至极。虽有观点认为他在父母争执中成长,但他从未意识到母亲的养育和牺牲。到头来,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大学录取通知书、自由的生活,摆脱了强势的母亲,走上了光辉的人生。他的冷漠与薄情,让人难以同情。

这部剧的最大悲剧,或许就是时代的局限性,它提醒了每一个观众:婚姻并不是拯救自己的“救命稻草”。两个三观不合的人,终究会分道扬镳,否则只会两败俱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旨在传递正能量,避免低俗及恶俗引导。请观众理性看待,勿做恶意评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处理。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万箭穿心》

东方早报.对话《万箭穿心》女主角颜丙燕.新浪娱乐.2013-07-24

中国文化报.颜丙燕:为饰演李宝莉“万箭穿心”.中国文艺网.2012-11-22

《万箭穿心》引热议焦俊翔三天偷情两天自杀.搜狐娱乐.2012-11-21

海南日报.《万箭穿心》:敢触碰现实题材,又把握当代人心.人民网.2012-11-27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