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降片酬也没用,香港电影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在刘德华接受采访时提到,他为了降低拍摄成本,在电影《猎金游戏》中只拿了三分之一的片酬,其他的都投入到了制作上。这一做法反映了香港电影行业的困境。古天乐也曾表示,香港电影不景气,明星的票房号召力下降,导致片酬自然下调。然而,香港电影的问题并非只有票房是否能扛,而是一直沉迷于所谓的狮子山精神和自我感动,口号喊得震天响,却未见实际行动。自1997年后,香港电影的衰退已是不可逆转。成龙、王晶、刘德华、古天乐等人一代接一代地承担着拯救香港电影的责任,可几十年来他们的说辞和做法几乎没有变化。始终是“开工让电影人有饭吃”,而实际上却只是给了鱼而不授人以渔。这样的做法导致香港电影行业一直处于坐吃山空的状态,依赖过去的红利,既享受过内地市场的溢出效应,又因情怀市场而获得短暂的复兴,但最终还是陷入困境。香港电影一度在辉煌时期吃的是内地市场过去的人才红利,而在衰败时则依赖情怀红利。结果就是,香港电影一直没有创新与突破,只会抱怨市场萎缩,而忽视了自己的缺陷。
成龙是香港电影的代表人物,他与英皇、寰亚的合作,不仅将《尖峰时刻》系列引入香港,还培养了许多新一代的演员,如吴彦祖、谢霆锋和冯德伦等。但因为一系列原因,香港电影的人才断层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成龙无疑为香港电影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好莱坞正当红时选择回到香港,为电影市场注入新血,但他的回归并未能完全挽救香港电影的颓势。相比之下,许多接替成龙的人物缺乏远见和格局,更多的是小家子气,未能像成龙一样培养新人,开拓新领域。成龙不仅见过世界,还非常清楚电影的命脉和发展方向,而许多后来的香港电影人依旧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甚至为票房不佳找借口,归咎于观众不支持,而忽略了自己的责任。明明有成龙的成功经验在前,为什么他们不能借鉴其成功之道,主动反思并迎接未来的挑战?
如今,香港电影行业依然处于困境,但香港电影人依旧没有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香港电影人往往认为自己曾经靠着地理和经济优势起飞,忽视了时代的变化。与此同时,许多内地导演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如果他们不与时俱进,同样会被淘汰。在这种背景下,香港电影不断陷入自娱自乐的境地,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却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香港电影人总是在埋怨市场萎缩,却忽视了自己未能适应市场变化的事实。最终,这种“自我感动”的情怀只能让香港电影逐渐走向没落,而无法实现真正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