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出手一事,承载了我一生的意义

2025-05-18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大约五十多年前,成龙刚刚踏入演艺圈,起初是作为一名“龙虎武师”混迹在香港电影行业。你可能不知道,在李小龙主演的经典影片《精武门》中,成龙曾在片中出演一个被李小龙痛打一顿的日本浪人,他还曾担任了铃木先生被踢飞的替身。就这样,成龙在香港影坛混迹了几年小角色,尽管心中渴望成为主角,但现实却一次次打击着他的信心。甚至一度让他产生了去澳洲当厨师的念头。然而,幸运最终降临了。

成龙与“罗维影业公司”签约,并认罗维为干爹。罗维当时自信地认为,他能捧红李小龙这个大腕,自然也能成就其他人。然而,成龙的事业并未因此一帆风顺。第一部电影《新精武门》失败,第二部《少林木人巷》再度失利,第三部改编自古龙小说的《剑花烟雨江南》同样惨败。成龙至今记得那段日子,事业低谷时,他与罗维一同去拜访古龙,刚见面,古龙的脸色便显得十分不悦,显然是在嫌弃成龙不够英俊。饭桌上,古龙借着酒意直言不讳,“我的小说男主角是为狄龙、尔冬升这样的人写的,你不行。”这番话令成龙十分难堪,他只能忍气吞声,借口去洗手间时偷偷大哭一场,出来后依旧面带微笑,毕恭毕敬。

的确,在那个时期,成龙的外貌并不符合许多传统英雄角色的要求。他不可能出演西门吹雪,也无法担任小李飞刀那样的角色。李连杰的一些角色也与他无缘,比如方世玉、黄飞鸿——这些角色要求风流倜傥,谈情说爱时与大美女如关之琳、李嘉欣等周旋,还要有强烈的武侠使命感。然而,成龙有的只是喜剧面孔,虽然他曾尝试演“陈真”这样的英雄人物,但票房表现不尽如人意,他的演艺之路始终得从喜剧式的小丑角色开始。

真正让成龙走上成功之路的是1978年上映的《蛇形刁手》。这部电影由刚从武师转行做导演的袁和平执导,影片讲述了两个敌对门派的故事。随着其中一派被灭门,幸存的长老意外收养了成龙饰演的“便宜徒弟”,而成龙凭借天赋的武艺最终为师傅复仇并扬名立万。影片一经上映便大获成功,迅速引发了香港、台湾和日本等地的轰动,正是袁和平为成龙量身设计的动作戏,凌厉而不失幽默,让成龙开启了功夫喜剧片的潮流。

在那个时代,成龙主演的电影多以民国初期为背景,《蛇形刁手》、《醉拳》以及《师弟计划》、《龙拳》、《A计划》等影片均为典型。民初时期的设定恰好适合成龙的形象——如果是稍早的古装片,成龙的外形可能会让他无法胜任那些轻盈优美的角色;而稍后的现代剧中,面对枪械等热武器的世界,他的拳脚功夫显然不够应对。所以,民初的故事背景为成龙提供了施展武艺的完美舞台,观众可以看到一个普通青年通过偶然机会学习武艺,既打得敌人鼻青脸肿,又能让人捧腹大笑。

成龙一生拍摄了无数电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警察故事》系列。自1985年起,这一系列共拍了五部,从林青霞、张曼玉,到杨紫琼、吴辰君,再到杨采妮的加入,每一部都让成龙的电影形象从民初的小人物转变为现代的勇猛警察。在早期的民国片中,成龙出手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复仇或江湖恩怨,而在现代警察片中,他的出手则更多出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的责任。

尽管电影中的人物常因冲动或错误而出手,观众总能理解主角的动机——这些动作不仅是身体的较量,还是心灵的宣泄。当观众了解到主角的背景、成长过程及其不可触碰的底线时,成龙的角色便不再是简单的英雄,而是带着深刻人格魅力的复杂人物。

近几年,成龙在电影中的角色逐渐多元化,少了以往的搞怪和轻松,而更多展现出复杂的情感和动机。正如他在一次采访中所说:“我拍的每一部电影都有它的意义,都是在传达一些东西。”在《新宿事件》中,他通过电影表达对移民的警告,在《神话》中则借角色讲述文化遗产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性。2012年,成龙在《十二生肖》中饰演了一名侠盗,通过盗取失落的国宝归还给祖国,影片中有句台词道:“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如果你对不起祖国、朋友、家人、良心,你永远抬不起头。”这部影片中的出手,正是为了国家利益。

虽然成龙的电影风格有所变化,但他对“出手”的正义性始终保持着一贯的坚持。而如今,尽管依旧不惜冒险拍摄惊险动作场面,但人们开始思考,成龙的“出手”是否还能够获得同样的认同。毕竟,许多人希望看到的是他如何不断创新,而不仅仅是重复过往的动作英雄形象。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