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重金请的女演员,飞机接送仅表演180秒,却被记住36年
《——·前言·——》
她的戏份只有180秒,却让整个剧组花了2万元,专门为她安排了一架专机。她没有台词,却让观众记住了整整36年。她叫马兰,是黄梅戏的知名演员,也曾在《西游记》中扮演“唐僧母亲”殷温娇。这个看似短暂的角色,背后却有着令人感动的故事。
1982年,《西游记》剧组陷入了困境,导演杨洁苦苦寻找“唐僧母亲”合适的演员。这个角色要求严格:不仅需要唐代气质、端庄大气、古典美,还要能演得深刻。这个角色虽然只有几分钟戏份,却要求完美演绎从“抛绣球”到“弃子送别”每一个细节,每场戏都要让观众产生共鸣。
杨洁遍访全国,走遍了北影、上戏、军艺等各大院校,但每次都因为演员的不符合要求而无功而返。她回忆起原著中“其母殷氏,端庄秀丽”一句,然而那种“秀丽”不是简单的小家碧玉,而是能够面对婚礼、能够独自送子江边、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作为母亲、作为妻子的深沉情感。
无奈之下,她决定去香港散心,正巧在文化中心剧场观看了一场黄梅戏《女驸马》。演出中的女主角穿着一袭长衫,站姿优雅、神情稳重,眼神冷静且充满张力。她就是马兰,当时才19岁,演的是冯素珍。杨洁被她身上那种唐代女性的气质深深吸引,毫不犹豫地决定找到她,想借她拍戏。
然而,马兰并不看好影视事业,她专注于黄梅戏,并且拒绝了杨洁的邀请。杨洁不死心,再度赶赴合肥,终于说服了她,并且承诺她不需要说台词,只需站在那里,凭借眼神和肢体语言来表现。最终,剧团答应让马兰参与拍摄,但要求她只能拍一天,来回的专机接送费用必须自理。
1984年6月,剧组来到云南昆明,马兰的戏份终于排到。为了她的到来,剧组特意调度了专机,飞往合肥再转机到昆明,往返费用高达2万元,成为全剧组中最昂贵的一位演员。她的片酬并不高,但这笔费用已经足以让剧组感到压力山大。
马兰的戏份没有台词,她只拿到一份画面脚本和几个关键字。她的第一场戏是“抛绣球招亲”,她穿着长裙,站在高台上,手起球落,动作简单却极具张力,导演一看便称:“这下,唐代人都认了。”接下来的“江边弃子”戏份,马兰抱着假娃娃,面对大风毫不动摇。她的演技不止于此,眼神的变化令人动容:从平静到疑虑,再到决绝和空洞,这180秒的戏份里,她无声地传递出母亲的悲痛和决绝。
这一段短短的戏份没有任何台词,却被剪入了第一集。当观众看完后,纷纷问:“这是谁?她还演别的戏吗?”她的名字并未被观众知晓,因为她从未接过更多的戏剧角色。第二天,她飞回合肥继续排练《女驸马》,对于这段经历,她只是当作一场插曲。
《西游记》播出后,观众对她的记忆深刻,许多人纷纷打电话问她的名字。即便是片尾演员表上只写了“殷温娇——马兰”,观众依然难以忘怀她的身影。她没有参与更多影视作品,没有参加任何采访,也不在荧幕上重复她的角色,但她的表现却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她没有喊叫,也没有哭泣,她的悲伤仅仅通过眼神和动作传递,完美诠释了母亲的无声告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导演纷纷向她抛出橄榄枝,邀请她出演《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大宅门》里的香秀等重要角色,但她始终没有接手。她依然回到合肥,继续唱黄梅戏,坚守着她自己的艺术信仰。
1985年,凭借《女驸马》中的精彩表现,她荣获全国黄梅戏大赛的冠军。她低调回应:“黄梅戏好。”她没有接拍电视剧,不参加综艺,也没有广告代言。她说:“我就是唱戏的。”直到1988年,她接拍了唯一一部戏剧改编的专题片《严凤英》,并凭此作品获得飞天奖和金鹰奖双料视后,成为中国戏剧界第一个获得双料大奖的演员。
1992年,她又凭借自己的艺术成就获得了“梅花奖”,这个奖项象征着戏剧界的最高荣誉。
此后,她遇见了文人余秋雨,两人相差16岁,外界并不看好,但他们却始终低调生活,保持着传统的夫妻关系。马兰依然继续在舞台上演唱黄梅戏,偶尔在余秋雨的作品中亮相。2007年,她被亚洲艺术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领奖时,她简单地说:“戏还没唱完。”
今天,马兰的戏服依然挂在央视的陈列馆中,那件白色长裙,袖口绣着梅花,至今仍散发着《西游记》拍摄时的点滴回忆。而如今,没人再问她是谁——她已经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成为了真正的演员,超越了荧幕,成为历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