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仇敌》,谁说女人不能竞争?
女人剧一向充满争议,《亲爱的仇敌》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或许正因它带着“仇敌”这两个字开场,再加上剧情设定了“三女争一男”,这部剧刚一播出便被贴上了“雌竞”的标签,豆瓣一星的评价随之而来。出于一种“田野调查”的心态,小鱼也忍不住去看了几眼,结果发现真相并非如此。所谓的“雌竞”其实只是剧中的故事框架,核心其实是两个女人争夺彼此心中的唯一,男人不过是她们心中的投射罢了。男人之间的相爱相杀总被赞为绝美,女人之间就被贴上“雌竞”标签?要小鱼说,这种情感结构,女人不光能演,还能演得淋漓尽致。
有些人之所以会条件反射地把它定义为“雌竞”,大概是因为两个女人同时对一个男人献殷勤的剧情让人看得心生不适。但如果就此下结论,未免太过草率。《亲爱的仇敌》本质上讲的是两位女性从年轻时就结下的友谊:罗曼,那个在校霸中独占鳌头的“卷王”,毕业后成功“卷”成了大编剧,堪称有顶流微信的女人;而陈凯西,则是那个颜值与才艺俱佳的校花,早早嫁人,丈夫飞黄腾达,顺利成了富太太。剧集一开始便通过她们的一场饭局展开。
陈凯西正打算给新朋友钟倾城介绍一位青年才俊,单身未婚,英俊潇洒。这时,坐在一旁的罗曼不禁焦躁了:这么优秀的男人,你怎么不介绍给我,而是给别人?有过闺蜜的观众应该能理解这种心态。作为一名大编剧,罗曼最擅长人物塑造,她在三人饭局上凭借提前为自己“定制”的人物形象,轻松吸引了才俊的注意。才俊说喜欢潮汕菜,她便巧妙提到顺德;他说清水打边炉,她就立刻说要配上粿条。她的举动让人感觉仿佛在私人会所里与陈晓卿共餐。这段开场戏便被拿来作为“雌竞”的证据,大家不禁质疑:“怎么这么开放,两个女人还为争男人争得不可开交?”
但她们真的在争男人吗?接下来,剧情的展开让人发现,这不过是编剧巧妙设计的一个叙事陷阱。通过一段互文式的剧情,解释了餐桌上“雌竞”戏码的真相:在大学课堂上,罗曼曾被老师点名解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她认为白流苏在妹妹的相亲局上截胡了范柳原,根本不是因为喜欢他,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证明自己值得拥有最好的。由此可见,罗曼在餐桌上的“雌竞”,不是为了争夺男人,而是想获得闺蜜陈凯西的认可,证明自己在陈凯西心中的重要性。显然,男人不过是她们情感中的投射物,而非竞争对象。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发现那个所谓“竞”的男人,实际上从婚恋标准来看,根本就是一个“天坑”,陈凯西没将他介绍给罗曼,反而是在为她避免灾难。
如果将性别调换,若是男人之间的这种较量,恐怕会被大加赞赏,大家都会觉得很有“火花”;但换成了女人,立刻就被贴上了“雌竞”的标签。2025年了,为什么女人之间就不能有这种张力呢?
在男人的情感剧中,类似“宿敌”式的情感结构其实并不少见:比如《无间道》里的刘建明和陈永仁,警察与卧底,黑帮与警局,彼此既是宿敌又是身份互换;《让子弹飞》里的张麻子和黄四郎,一边玩革命理想与封建余孽的权力游戏;而更贴近现代都市的《猎罪图鉴》,则展现了感性沈翊和理性杜城的精神对立,仿佛一个人身上的两重面貌。在父权制的框架下,男人们之间的“宿敌”关系,总能充满张力和相互认可,“敌对”关系更多指向势均力敌、立场不同,而是一种安全的情感支撑模式。
然而在女性剧中,女性之间的情感结构往往只是绿茶大战或互助联盟,缺少一种中间态。《亲爱的仇敌》打破了这一常规,女性们摆脱了亲密情感的传统模式,演绎出了一种属于她们自己的独特情感剧本。不同于男人们必须通过外部世界来确认“宿敌”关系,女人们的“仇敌”既指向外界,也互相缠绕其中。
周慕孙利用陈凯西玩商业心机,通过裙带关系逼迫陈勉与他合作,罗曼知道后转身与周慕孙翻脸,尽管她被撩得心动不已,但关键时刻依然站在了闺蜜一边。当两人之间出现第三者时,竞争心理立刻浮现。第5集中,罗曼试图修补钟倾城和陈凯西的关系,顺势将三人小群改名为“想瘦姐妹”,这让陈凯西顿时心生不悦,内心的“嫡长闺蜜”身份受到了挑战,一时间她疑虑重重,甚至在最后将群名改成了无关痛痒的“周末局”。
这段情感纠葛表现了女人之间从未缺乏的羞耻张力,只是之前的编剧总以为这种情感冲突应该是男人的专利。女人们之间的“宿敌”关系,不仅能展现拉扯和张力,还能成为新的双女主叙事的标杆。
另外,除了“雌竞”,《亲爱的仇敌》还面临着另一种可能引发争议的标签:那就是陈凯西与罗曼的“觉醒”不够彻底。特别是在两人的感情处理上:面对“天坑”,罗曼非但没有远离,反而与对方纠缠不清,甚至深夜光临海王家中,虽因拒绝求欢被赶出家门,但她和他的关系依然没有明确交代。唯一能确定的是,她享受这场“攻略”与被撩的过程。而另一边,陈凯西面对丈夫出轨,非但没有立即选择离婚,反而花重金上课试图挽回婚姻,她对婚姻的“沉没成本”以及实际生活条件的顾虑,显示了更多的复杂性。
这种情节与如今流行的爽剧套路不大契合,因为现代剧多倾向于让女主在遇到小三时立刻分割财产,或是决定追求事业放弃感情,似乎才符合“大女主”的标准。但现实生活往往并非如此,千丝万缕的关系总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彻底”的处理反而更显真实。
罗曼看似被海王迷住,但直到最后一刻,她依然能坚定说“不”。这种“箭在弦上不发”的选择权,映射出熟龄女性的内心逻辑:她们可能会在某些氛围中被推着走,但依然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这正是熟龄女性与二十岁甜剧女主的区别,她们的生活更有层次,但始终拥有绝对的主体性。
为何陈凯西不离婚?毕竟她当初嫁给陈勉时,他只是一个穷小子,而如今已是事业有成的男人,自己却变得不再被看重,成了全职太太。任何人都会有自尊反应,而剧中对这段婚姻的戏谑化处理,更加强调了这一点:若婚姻咨询师真的有用,恐怕也不会选杨笠来演出。剧中的女性,挣扎与反思,是一种真实的情感流露。
这几年来,国产轻熟女剧虽多,但大多让女人们扮演娇妻或通过宣言化的爱情断舍离来展示“成长”,真正尊重她们人性灰度的作品却少之又少。正如日本学者田岛阳子所说:女性主义不是让女性成为“优等生”,而是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生活方式。《亲爱的仇敌》展示的,正是这种“不彻底”的革命——它让女性在情感与欲望的层面找到了一种复杂却真实的自我表达。
《亲爱的仇敌》破除过去女性情感叙事的固定套路,从“雌竞”到“宿敌”,它为女性之间的情感关系开辟了新天地,也为新女性叙事注入了更多可能性。在张力之间,允许自己有犯错的空间,这才是真正的女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