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佳王耀庆常远《人生开门红》:不算烂片,图一乐还是能看的
五一假期的结束,票房勉强突破7亿,虽说不是特别亮眼,但也能算是守住了底线。小梦此前也聊过几部新片,总体来说,这个假期并没有出现一部力压群雄的大片。作为票房“收割机”的喜剧电影,这次的表现也略显逊色。
今天,小梦要聊一部喜剧片——《人生开门红》。这部电影由易小星执导,继《人生路不熟》凭借公路喜剧风格拿下11.8亿票房后,易小星此次选了一条更加聚焦社会议题的创作路线。影片聚集了邓家佳、王耀庆、常远等多位喜剧演员,通过一场虚构的“预制情侣”闹剧,探讨了网红产业链的光鲜与阴暗。
电影的故事从一场精心策划的危机公关开始。顶流网红小海茉(邓家佳饰)与背后老板秦天龙(王耀庆饰)的绯闻曝光,秦天龙为转移公众注意力,将街头卖烤肠的周大江(常远饰)包装成小海茉的“假男友”。这对身份差距巨大的“预制情侣”迅速成为流量焦点。秦天龙的资本运作使得两人开启直播带货,周大江凭借“耿直人设”意外走红,并带动了家乡香肠的销量。
然而,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谎言。公司为了节约成本,竟用劣质香肠冒充好货,还将糖丸包装成保健品欺骗老年消费者。周大江揭开真相后,决定与小海茉联手揭露这些黑幕,却遭到了秦天龙层层阻挠。最终,在直播购物节的现场,两人通过“全民直播”的方式,利用观众的手机镜头,将资本操控的遮羞布撕开。
影片的前半部分聚焦于荒诞的流量制造过程。导演用夸张的喜剧手法表现了网红产业链的虚伪。例如,周大江第一次直播时由于紧张,把“家人们”喊成了“街坊们”,这种“反套路”的表现意外吸引了大量粉丝。又比如,秦天龙雇佣“水军团队”,通过千万台手机伪造舆论,讽刺了行业内流量造假的现象。
影片后半部分则转向对资本剥削的批判。新人主播乐乐因不堪重压选择自杀,死后被公司利用AI技术制作擦边视频牟利;周大江家乡的香肠事件引发的危机让村民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吞噬。导演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变化,揭示了流量经济对个人和社会的异化。
作为一部商业喜剧,《人生开门红》在娱乐性和社会批判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影片延续了易小星擅长的“小人物逆袭”叙事,常远饰演的周大江凭借憨直气质,成为了电影中的照妖镜。他的“反向带货”行为既制造了不少笑点,也暗讽了直播行业“唯流量论”的畸形生态。
王耀庆饰演的秦天龙则是全片最复杂的角色。既是冷酷的资本操盘手,又是深谙人性弱点的PUA大师。导演通过大量细节展现了行业的操作规则,如CP炒作、数据造假、危机公关和人设营销,这些元素并非虚构,而是取材于真实的社会新闻。
不过,影片的缺点也很明显,尤其在叙事结构上有些割裂。前半部分荒诞的喜剧和后半部分沉重的现实没有自然过渡,风格上显得突兀。比如乐乐的自杀事件只是通过黑白闪回简单交代,人物动机铺垫不够,使得这一转折显得生硬。此外,观众在被笑点“轰炸”后,还未能消化情绪,就被迫接受一个悲剧性的高潮,难免会产生疏离感。
这类“段子合集”式的叙事,暴露了导演在长片把控上的短板。小海茉作为核心角色之一,她从资本的傀儡到觉醒反抗的转变缺乏足够的情感支持,更多像是为了剧情推进的功能性安排。而秦天龙的反派形象也略显刻板,缺乏深入的心理变化。
相比《搜索》《受益人》这类同类题材作品,《人生开门红》虽然批判了行业现象,却止步于表面嘲讽,未能深入剖析流量经济背后的更深层结构性问题。电影虽然让观众看到了网红产业链的荒诞和黑暗,但却未能进一步探讨,诸如算法如何扭曲人性,平台是否该承担责任等更深刻的社会问题。
影片结尾处,观众通过举起手机对抗资本的情节,试图传达民众觉醒的正能量。然而,现实中,流量帝国的崩塌远非一场直播所能撼动。这一情节虽然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但也显得过于理想化,缺乏足够的现实支撑。
尽管如此,《人生开门红》依然是一次值得肯定的类型化尝试。在国产影视剧普遍将直播题材局限于狗血爱情或创业神话的背景下,这部电影用喜剧的方式揭示了行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它让观众看到,直播间不仅仅是造梦的工厂,更是普通人被异化的战场。当周大江在红毯上被摄像机“枪林弹雨”围绕时,那种成名后的恐慌与迷失,恰恰是无数网红生存状态的缩影。
易小星作为“叫兽”,初代网红的身份赋予了他对这一行业的敏锐观察力,这部电影展现了他对流量经济和虚假人设的深刻思考。虽然影片的批判力度或许不如《黑镜》那般尖锐,但它依然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反思自身与时代的视角。
作为一部商业喜剧,尽管《人生开门红》存在剧本上的硬伤,但它勇敢触及了现实议题,值得肯定。当我们沉迷于直播间的抢购时,是否也在无形中成为了流量游戏的共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