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这部充满诗意的天才之作
《路边野餐》是毕赣的首部电影,他用这部作品展示了一种非常个人化、梦幻的叙事方式,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充满诗意和超现实色彩的世界。故事的男主角陈升,一个曾经是劳改犯的小镇医生,生活在贵州凯里,依靠母亲遗留下的小额遗产开设诊所。他的生活似乎与现实格格不入,更多的是梦想家的影像,他更像是一个诗人、一个永远漂泊的浪子。
这部作品不仅获得了金马奖和洛迦诺电影节的最佳新导演奖,也为我们揭示了在充满荒诞和混乱的世界中,陈升如何通过他的梦想感知和创造真实。他常常陷入沉睡,进入梦境,这时,我们会听到他用一种平和但充满情感的声音朗诵那些如同诗句一般的台词。这些诗句来自毕赣的诗集《路边野餐》,本来原片名是《惶然录》,但是因为其消沉的情感无法过审,才最终改为《凯里蓝调》。
毕赣在电影中用镜头展现了一种自由、好奇和主观性的观察方式,带领我们进入那个由声音、影像与梦境编织而成的空间,观众可能不完全理解电影中的一切,但情感却是直观而深刻的。影片并没有用传统的艺术电影手法讲述社会现实,而是通过情感的回路和细腻的情节,探讨人类的情感与内心世界。
电影的叙事结构相当复杂,没有按传统方式推进,而是通过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将人物串联起来,让所有主要角色在无形中相互交织。故事的一部分发生在九年前,陈升因替花和尚报仇被关进监狱,而出狱后才发现妻子张夕已经因病去世。之后,为了照顾同母异父的兄弟老歪的儿子卫卫,陈升接下了监护责任。老歪将卫卫卖给了一个钟表匠,而这个钟表匠带着卫卫去了镇远。
在陈升开始前往镇远寻找卫卫时,故事的转折点来临。他要去寻找一名名叫林爱人的神秘人物,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将完成一个特殊的任务——将一盒磁带和一件衬衫交给林爱人。这一段旅程把电影分成了两个部分,凯里到荡麦,再到镇远。途中,陈升接触到了当地的传统苗族文化,感受到了芦笙的音乐和苗族的民俗,同时也揭开了与林爱人、卫卫以及自己过去的联系。
影片中的一个重要场景是陈升在荡麦与卫卫、洋洋和张夕等人相遇的过程。特别是一个长达41分钟的手持镜头,画面没有切换,展示了陈升从一地到另一地,经历了一系列看似简单却充满深意的事件。这段镜头既充满张力,又让人沉浸在其中,仿佛带领观众进入了一种时间和空间交织的幻境。
影片的叙事不仅关乎时间,还探索了心灵的层面。毕赣通过引用《金刚经》中的一段佛教经文,提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强调了人类对自身存在的理解永远是有限的。这段哲理贯穿电影的叙事,使得影片成为一场对现实与梦境之间界限的探索。
在中国独立电影日益趋向社会现实主义的背景下,毕赣的电影显得与众不同。他的电影艺术并非直接介入政治或社会,而是通过诗意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在他的镜头下,过去和未来、生活和死亡的界限变得模糊,整部电影就是一场没有界限的梦,超越了时空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