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青:60岁才入行,73岁成“百亿老太”,她其实很优雅
在娱乐圈,有一位演员,她的名字叫苇青。她并非一开始就在光辉的舞台上,而是直到60岁才正式踏入演艺行业。然而,到了73岁时,她凭借在电影中的精彩表现,累计创下超过百亿票房的成就,成为了大家口中的“百亿老太”。她的经历是一个典型的“大器晚成”的故事,也是一个励志传奇。
与荧幕上那些有着各种复杂角色的老太太不同,现实中的苇青却优雅从容,气质非凡。她的每个举止都透露着岁月磨砺后的智慧与风骨。从一位因退休后陷入抑郁的普通人,到如今成为“黄金配角”,苇青用自己的半生坎坷与晚年辉煌,诠释了“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这一理念。
苇青生于1948年,家乡在河南平顶山,成长于一个革命家庭。她的父亲是老红军,从小便教导她要忠诚于祖国,肩负起责任感。那时穿上军装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深受父亲影响的苇青从小立下了从军的志向。13岁时,她因文艺才华被选入河南省军区文工团,成为了一名文艺兵,在部队里唱歌、跳舞、表演曲艺,打下了艺术的基础。
虽然苇青在舞台上曾经闪耀光芒,展现了过人的唱功与表演才能,但她并未选择成为职业演员。退役后,她继续在文化领域工作,担任播音员、文化馆创作员、工会干部等职位,始终没有忘记对文艺的热爱。然而,演艺圈始终离她远远的,似乎与她无缘。为了寻找生活中的乐趣,苇青甚至组织了一个“平顶山老干部艺术团”。可惜,2006年,58岁时她从文化局退休,突然间生活失去了方向。
虽然尝试融入广场舞团体,但她始终感到格格不入。那时的苇青似乎还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生活的空虚和孤独感让她陷入抑郁症,甚至一度有轻生的念头。此时,唯一能让她稍微开心的,是她的两个孩子都走上了艺术道路。她的儿子毛孩,1992年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话剧团的一员。如果你看过《炊事班的故事》,可能就会记得那个用河南方言演戏的小毛,他正是苇青的儿子。
不过,她的孩子们都在北京,忙于各自的工作,很难抽空照顾她。苇青也不想打扰他们,总是默默忍受着寂寞与痛苦。幸运的是,毛孩敏锐地察觉到母亲的变化,放下手头的工作,专程回到家中陪伴她。母子俩常常一起坐下来聊天,毛孩常常鼓励母亲:“妈,我们不能这样。”他清楚地知道,表演是苇青的热爱,或许也是她重新振作的关键。
其实,在2003年,苇青曾经参加过一部数字电影的拍摄,尽管是小制作,她依然觉得非常开心。受儿子启发,苇青决定在58岁时再次勇敢踏入娱乐圈!虽然这个年纪已难以获得主角角色,她只能从一些电视剧和电影中的边缘角色做起。她出演了许多路人甲、母亲、奶奶等配角,但她凭借扎实的演技与对角色的精准把控,很快获得了导演们的青睐,成为了公认的“黄金配角”。
娱乐圈并不缺乏年长的演员,但愿意扮演婆婆妈妈角色的人并不多。因此,这些角色大多由几位固定演员演绎,比如刘雪华演“太后”、王丽云、潘虹演“恶婆婆”、凯丽、奚美娟演“妈妈”,还有一些刻画“恶毒老太太”的李明启、李勤勤等人,几乎可以说,她们都成了这一类角色的代名词。而苇青的加入,不仅填补了这一空白,更开辟了“农村老太太”这一独特的角色领域,几乎无人能敌。
此外,她还参演了儿子毛孩出演的电视剧《炊事班的故事》第三部,这部剧在《武林外传》后获得了很高的热度。从2010年开始,苇青逐渐进入了高产阶段,虽然多为些许戏份不多的角色,比如在抗战剧《铁梨花》里饰演“柳大娘”,她的演技却逐渐让更多人记住了这个个子不高的小老太太。
更让她名声大噪的是2017年的电影《战狼2》,在其中她饰演的是第一部中死去角色的母亲。虽然只有短短几秒钟的戏份,但她的表演让这一镜头成为电影中最催人泪下的部分。苇青的真正突破,出现在2018年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她饰演的白血病老奶奶,一句“我不想死”,直戳观众的心,让无数人在电影院泪流满面。这一镜头,成为了近年来最为经典的影视场景之一。
这些经典角色让苇青的名字迅速家喻户晓,她也因此获得了“国民奶奶”和“百亿老太”的美誉。根据统计,她参演的所有电影票房总和已突破百亿,而这一成就,苇青仅用几年时间便达成。
苇青的成功并非偶然。她之所以能深深打动观众,源于她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细腻的表演。尽管有些人把她和农村贫困的老太太形象挂钩,认为她粗俗无知,但私底下的苇青却是一位极为优雅的女性。她热爱艺术,始终追求不同的艺术形式,如今,她依旧活跃在影视行业,社交媒体上充满了她的剧照和拍戏感言。
苇青的故事告诉我们,追逐梦想永远不嫌晚,人生精彩的程度与年龄无关,心态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从60岁初登银幕,到73岁成为“百亿老太”,她用亲身经历证明了“大器晚成”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