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为何跌落神坛?, 从受人尊敬到万人嫌弃, 他到底犯了什么错?
《西游记》这部名著一直是我们这一代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存在。而在所有的翻拍版本中,1982年由杨洁导演的《西游记》无疑是最经典的一部。它不仅打破了当时央视的收视纪录,还让剧中的几位演员,包括饰演孙悟空的六小龄童,迎来了事业的巅峰。
六小龄童凭借其对孙悟空的生动演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甚至每当提起孙悟空,观众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六小龄童那充满活力、精湛的表演。正因如此,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猴戏演员迅速跃升为全国知名的国家一级演员。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曾经如此受人喜爱的六小龄童,竟然一度跌落神坛,成为过气明星。那么,他究竟做错了什么呢?
要了解六小龄童的“陨落”,我们得从1982年拍摄《西游记》时说起。当时,杨洁作为导演,面临着剧组资金不足和演员短缺的困境。不同于同期拍摄的《红楼梦》,《西游记》的制作压力异常沉重,杨洁既要当导演,又兼任制片人和编剧,每天都在为剧组的困难而头疼不已。
特别是孙悟空这一角色,不仅戏份最多,对演员的要求也极高。杨洁一直为找合适的演员而发愁。就在此时,一位朋友推荐了号称“南猴王”的六龄童。尽管六龄童年龄已大,但他为杨洁推荐了自己的儿子——六小龄童。杨洁本还犹豫,但在观看了六小龄童的猴戏表演后,她立即决定让他出演孙悟空。就这样,六小龄童获得了这份改变他一生的角色。
随着其他主演的陆续到位,拍摄工作正式开始。但由于唐僧这一角色的饰演者频频出问题,剧组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汪粤因“轧戏”被替换,徐少华因不专心被换掉,直到迟重瑞顶替出演唐僧。然而,由于预算问题,剧组只能拍摄11集,最终这短短的11集却创造了惊人的成绩,观众的反响热烈。
剧中几位主演的知名度迅速飙升,甚至那些曾被换掉的演员也因为《西游记》而人气暴涨。大家都忙于商演,甚至连续剧的拍摄也变得无暇顾及。有一天,杨洁突然收到了几位主演的请假条,正感到疑惑时,却得知六小龄童带领几位主演去山东参加商演。此事在杨洁的自传《杨洁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难》中有详细记录。杨洁认为这是不敬业的行为,尤其是在剧组正值紧张拍摄期间。六小龄童等人回到剧组后,并未认错,反而在剧组内形成了小团体,最终导致了剧组解散。
当时并没有社交媒体,剧组的矛盾并未广泛传播,但圈内的人士对此已有耳闻,并且开始对六小龄童的人品产生怀疑。若说六小龄童背叛杨洁是他名声崩塌的起点,那么他之后的行为便加速了这一过程。
1994年,《西游记》续集计划浮出水面,六小龄童曾因与杨洁发生矛盾而与剧组关系紧张,但此时他又泪流满面地来到杨洁家里,求她继续使用原班人马。杨洁为了观众的体验,最终决定继续使用六小龄童,这一决定让六小龄童的光辉延续了十多年。杨洁无疑是六小龄童的再造恩人。
然而,当杨洁在2017年因病去世时,六小龄童在追悼会上宣传自己的新电影,这一行为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尽管他之后解释称这是网友恶意剪辑,但公众的质疑和他的形象已经受到严重损害,被贴上了“白眼狼”的标签。
这仅仅是开始,没过多久,六小龄童与某游戏公司爆发的诉讼再次成为媒体的焦点。该公司原本打算邀请六小龄童担任游戏代言人,并使用他在《西游记》中的形象做宣传。然而,六小龄童提出300万的高额酬劳,最终导致合作破裂。游戏公司转而使用了一个类似孙悟空的动画形象进行宣传,结果引发了六小龄童的不满,他认为自己的肖像权受到了侵犯,遂将该公司告上法庭,要求支付300万的赔偿。
六小龄童的行为让人感到他的心态有些膨胀,甚至将自己与孙悟空的形象画上了等号,不容任何侵权或轻视。他最终在诉讼中败诉,不仅失去了官司,还让自己失去了“孙悟空”这一角色的光环。更让人失望的是,他败诉后竟然授权其他几家公司继续使用孙悟空的形象。这一行为遭到了公众的强烈反感,网友纷纷指责他为“为了钱放弃艺术”,并称他不配称为艺术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六小龄童的行为其实是为了打造个人IP,赚取更多的利益,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需要为生活而努力。但他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忽视了道德底线和艺术精神,最终导致了他事业的滑坡。
随着舆论的风波逐渐平息,六小龄童逐渐减少了公开露面的频率。或许他意识到,年轻人已经接管了时代,或许是因为他此后出演的角色都显得乏善可陈,无论如何,曾经的“猴王”也逐渐走向了衰退。
六小龄童的一生,与孙悟空这一经典角色紧密相连。他的演技真诚且动人,把《西游记》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带入了千家万户。尽管他有过错,但我们仍应铭记他为我们呈现的那个经典的孙悟空形象和带来的深刻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