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2025一场打破年龄的实验,还是资本操控的流量游戏?
从“姐姐”到“她宇宙”,六年后的破与立
2025年,《乘风破浪的姐姐》系列迈入第六年,更名为《乘风2025》,以“三十而历,天地她行”为口号,首次将舞台搬至户外,试图用碧海蓝天重塑女性叙事。节目开播即引爆话题:62岁的叶童以银发白衫演绎《渡情》,摇滚音乐人蒋一侨燃炸舞台,而评级争议、户外技术缺陷、“人情分”质疑也随之而来。这场被冠以“女性成长”之名的综艺实验,究竟是真实的力量觉醒,还是资本与算法合谋的流量狂欢?
一、户外舞台:视觉革新下的“双刃剑”
本季最大突破是将舞台从摄影棚移至海南陵水海湾,以自然景观为幕布,打造“无天花板”的表演场域。叶童在初舞台直面海风,白衣飒飒如侠女;张小婉将豫剧与海浪声融合,成就“最野性”的跨界表演。然而,户外录制暴露技术短板:强风导致道具失控(谭薇因扇子被吹跑失误)、收音问题削弱音质,甚至服装设计被迫妥协。观众感慨:“美景是加分项,但姐姐们的努力不该被自然风险消解。”
节目组试图以“天地为幕”隐喻女性打破束缚,但若技术配套不足,创新可能沦为华而不实的噱头。
二、多元群像:从“冻龄神话”到真实皱纹的胜利
《乘风2025》阵容堪称“职业大观园”:62岁的叶童、59岁的邓萃雯、喜剧人张小婉、二次元Coser卡琳娜、独立音乐人蒋一侨、旅游博主房琪……她们以迥异背景诠释“三十 而历”的多元可能。
叶童的“银发宣言”:面对年龄质疑,她直言:“皱纹和白发是爱笑与智慧的痕迹。”初舞台《渡情》唤醒集体记忆,评委坦言“情怀加分”,但她的松弛与实力仍征服观众。
蒋一侨的摇滚突围:以《I Hate Myself for Loving You》炸场,硬核台风打破“女团审美”定式,被赞“独立音乐人的酷感觉醒”。
张小婉的喜剧逆袭:豫剧唱跳融合小品设计,证明喜剧人也能驾驭专业舞台,弹幕刷屏“内娱喜剧圈深藏不露”。
节目试图以职业多元消解“女团标准”,但评级争议暴露隐形壁垒:少儿主持人谭薇、房琪等非专业选手难敌“传统赛道”偏见。
三、争议漩涡:评分逻辑与“人情世故”的博弈
初舞台五位SuperA获得者中,王珞丹凭吉他弹唱《New Boy》获封“少年感天花板”,却被质疑“无舞蹈却封神”;吴宣仪稳定但平淡的唱跳被批“舒适圈内安全牌”;而专业女团出身的宋妍霏反因“缺乏突破”屈居5A,引发观众愤慨:“双标评级让口号中的‘多元’沦为笑话。”
争议背后,是节目价值观的撕裂:当情怀、资本、风险与突破交织,姐姐们的努力是否该被单一标准评判?若“打破定义”仅停留在口号,而评分仍囿于传统女团框架,《乘风》系列或将陷入“伪女性主义”的质疑。
四、社会镜像:女性叙事的两极化投射
《乘风2025》试图以“她力量”回应时代命题:
对抗年龄焦虑:叶童、邓萃雯以松弛感证明“岁月非枷锁”,弹幕齐呼“治好我的年龄焦虑”。
职业破壁实验:从喜剧人到Coser,节目展现女性跨界勇气,但若缺乏深度挖掘,可能沦为“标签拼贴”。
疼痛叙事陷阱:部分选手的“抑郁自白”被剪辑成“爽剧套路”,真实成长被算法催生的情绪刺激淹没。
学者黄钟军曾批判:“当‘成团出道’沦为幌子,节目便失去叙事动力。” 本季虽弱化成团目标,但若无法平衡娱乐性与价值深度,恐难逃“数据屠宰场”的命运。
结语:乘风之后,能否真正破浪?
《乘风2025》的野心与矛盾,恰是当代女性议题的缩影:一面是打破年龄、职业、审美桎梏的进步叙事,一面是资本操控下“黑红也是红”的流量法则。当叶童笑对海浪、蒋一侨拨动吉他时,我们仍愿相信,那些未被算法定义的瞬间,才是“她力量”真正的光芒。
观众在期待什么? 或许不是完美无瑕的舞台,而是姐姐们“与浪共舞”的真实生命力——正如张小婉跌倒后即兴完成的表演,瑕疵反而成就了“野蛮生长”的动人一笔。
右上角点点关注,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主页!